我拿什么评价你,我的学生
(2011-12-25 11:01:17)
标签:
少儿评语宋体黑体心灵杂谈 |
分类: 班级建设 |
我拿什么评价你,我的学生
——教师应善做学生心中的调琴师
给学生写评语历来是班主任的特权,甚至成了专权。当然,班主任肯负起责任来,真正将评语写好、写出特色、写到位也另当别论。不过,面对个性差异的学生群体而言,要想真正将学期评语写出应有的效果和气势,则应该成为每一个从教人士都该思考并积极参与的努力方向。所以,面对纷繁变幻的世界和性格各异的学生,我该拿什么来评价你们呢?
面对学生的学期评语的撰写,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
一、让专权走向分权,充分发挥各任课教师的积极作用
记得在以前写评语的时候,班内学生评语的工作无可争议的“承包”给了班主任,当然,按照工作量而言,班主任是责无旁贷的。不过,正因为班主任处处都掌管着学生的各种“命脉”,致使学生几乎千篇一律的害怕班主任而不惧怕其他任课教师,所以,班内学生的真实情况很难让班主任“尽收眼底”。为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并掌控学生在校各方面的表现,本学期我在班内实行新的举措——学生学期末综合考评由各个任课教师集体打分之后汇总成为最终结果。如此一来,在学生评语综合考评一栏就不再是班主任一个人说了算,而是学生在校所有情况的真实反馈。这样之后,学生学期情况反馈就从班主任的专权走向了分权,让其他任课教师手中也有了实权。其实,采取这样的做法对于整个班集体的经营是利大于弊的,一方面、其他任课教师随着权力的提升,对课堂掌控力的提高,更有助于任课教师开展各项教学工作,活化课堂效能,便于融洽师生关系;另一方面、班主任在分权之后能更全面、有效的了解整个班级状况,并及时发现班级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继而为快速构建优良班集体埋下伏笔。当然,至于存在的其他好处,我想更多的还是需要看最终的效果,目前,整体情况较好。
二、写评语时要有“评”有“据”
一旦在各任课教师对学生作出最终学期考评之后,我想接下来写学生的评语就有底气和根据了。这样,班主任在最后落实学生评语的时候,充分根据各个任课教师的课堂反馈内容和平时的表现,那么在学生评语的酝酿和措词上就会有根有据了,当然,在有根有据中少不了要有“评”的成分,评的目的并非指桑骂槐或捕风捉影,而是在客观事实上的评判、评价,藉此起到一个导引的作用。
三、差异性学生匹配个性化评语,力求人人都能从中汲取心灵成长养料
长期以来,我们早已吃够了千篇一律式学生评语的“苦”。这份苦的罪魁祸首往往是班主任疲于应付的心态和诟病于不愿精益求精、自我创新。说到底,教师在写评语之前应该已经敏锐的“抓拍”到了学生的“心灵影像”,并能形成文字沉淀心头。如此一来,既需要教师有很好的心灵磁场,善于感知学生的心灵世界,同时能在有根有据的前提下写出符合性格差异学生的个性化评语,真正从心出发,让学生在认识自我、真实感知自我的同时,能汲取到来自教师真诚的心灵成长养料。这其实也是一次比较重要的心灵唤醒心灵的机会,学生对这份评语不会轻易“放手”的。所以,教师在写评语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也就是说除了写出个性化的评语,在语言上也该有所讲求。
四、“勉励”不失为上策,而善意的“指责”也显得人情味很浓
除了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配以个性化评语外,在措词和表达语气、语义上也要有所讲究,想想每个学生在经历一个个学期,艰苦走过每一天,这是不容易的。不管何种摸样的学生,毕竟他们或多或少是抱着希望来的,所以不期望期末时失望而归。针对实际情况,在实际评语中的语言选择上,我觉得还是坚持这样的选择:以勉励为主,适当指出学生不足,用实惠型目标来引领之。我想,要想学生跳出一个“怪圈”,教师本人首先必须进行自我调整和不断完善。在鼓励、赞扬之际,适当指出不足,这种做法往往容易让人接受,随之配上后期奋斗目标,这种评语模式的阐述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当然,好的方法绝非唯一,而只有最适合学生个性特征的评语才是最好的,也是最能起到实际效果的。
其实,学生评语无非就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一片树叶,让学生感知生命季节中的一丝精彩和变迁;一只别针,让心灵的羽翼在蓬乱时得到贴心的梳理;一缕阳光,让学生心灵的草原生机勃勃、生意盎然,永远纯净和绿色。。。不管如何,我想,教师应该善做学生心灵世界的调琴师,去真正拨动学生心中的琴弦,在倾听中用心去呵护学生稚嫩的心灵,用心调整学生心中的琴弦,让其在自由、舒畅中发出美妙的韵律。这实际上是师生心灵共融的一个过程,值得拥有和珍惜。
最后,我非常想说的是由于本人从事班主任工作时间不长,在学生评语方面还没积累怎样的经验,也没有什么高招或妙招,所以上述自己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做法和想法可能会显得十分拙劣,甚至十分幼稚,还请各位读者朋友多批评指正。
(本文已经发表在中小学德育期刊教育教学栏目2012年第二期评“言”评“语”内容中,未经允许不得私自转载或挪作他用,否则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