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人感到可怕的“不知道”

(2011-04-20 10:49:06)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学思索

让人感到可怕的“不知道”

今天上午两节数学课上的让我感到有些吃力,或者也可以叫费力。当然,我完全可以让自己省力一点或者省心一些,但那有违自己的准则和观念。于是,在自己实际教育教学中,果然还是遇到了一些状况,甚至是强大的阻力,这阻力并非是我一手导演的,主要病灶还在无法逾越的“痛苦的过去”。而其中所受的伤痛和烙痕,着实让我吃惊不小,到底什么问题,不妨让我们平心静气的一窥究竟。

考虑到下周期中考试的缘故,学校各学段进入了“疯狂”的准备环节,当然,自己也不能闲着。于是,今天数学课上,我就专门复习了本学期所学的公式和概念方面的内容,而自己在复习过程中也时常采用师生合作的方法来温习知识点。刚开始,许多同学能快速的和着节拍报出正确的结论,学习状态相当不错。然而,到了第二节课的时候,我提问了其中几个同学有关公式方面的问题,结果其中一位学生理直气壮的说道,“不知道”,并且在表达的时候目光游离于窗户外,一副无所谓或者大义凛然的样子让我吃了一惊。这一惊并非没有考虑到他平时懒散的表现和敷衍了事的学习状况,只是,在刚刚经过了讲解之后,依然如此冷淡甚至冷漠的对待学习、对待知识,实在是一种伤痛。紧接着,我发现平时在课堂上喜欢开小差的同学或多或少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为了课堂的完整性和持续性,自己作出了继续往下复习的决定(不能只兼顾极个别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而无视其他学生的存在),对于一小部分学困生只能课后交流、沟通。而在带着沉重心情上完这节课之后(因为有部分学生依然痛苦的坐在位置上听我讲天书),我叫了两位男生过来交流,其中一位就是老喜欢说“不知道”的学生。面对他们两位学生,我再次问道,“我们今天又再度复习了书本知识,你们目前理解了哪些呢?能跟我说说吗?”一位男生羞怯怯的说道,“一点点。”我追问道,“具体一点,是哪些?”同时,我用手指了一下黑板上的公式,示意他指出来。结果,他说,“就一些符号啊之类的。”听他这么一说,我觉得也该鼓励他一下,毕竟还记住了一些符号。于是,我对他说道,“不错,数学符号记住了,这是很重要的一步,希望你能再深入一点,把这些公式记一记,不妨呢再理解一下,你肯定会慢慢熟练起来的,可以吗?”他依然害羞的点点头,可能是害怕或者内疚,所以也没有多说什么。我就示意他回座位了。而另一位男生则依然在我面前反复强调一个观点——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你问再多也是不知道。他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干嘛?我不知道为。”而且,我在帮其分析、判断做好这件事的价值时,他表现出了很不耐烦的举动——左顾右盼、挤眉弄眼,不停的晃动身体,一脸的冷漠和无辜。对此,我感到他已经将心灵的窗户暂时关上了,现在我说什么他也是听不进去的。可是,这个问题自己又不能装作视而不见,一块石头沉甸甸的压在了心头,该怎么办呢?眼前变得有点茫然,想想问题如此复杂而艰巨,我该何去何从呢?一想到他们接下来的会考,内心被揪得很紧感觉快窒息了一样。不行,我必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于是,自己带着思考继续向前匍匐前行,甚至是艰难的前行。

其实,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碰到如此情形的教育现象,而且一些学生是被反复贴标签导致的自我错误认定,以致出现角色定位的错觉——我不行,那我就这样吧。我不会,那我就“混混”吧。于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他们被不断的排挤和自我否定,从而形成自卑、放任自流的悲观想法,继而按照心中弱势的自我主宰一个“全新”的自我,哪怕是痛苦的生活着,也权当是一种时尚,甚至是一种宿命。就如同我在课上说的,“醒了吗?”。确实,他们中的一部分学生的心灵世界开始出现杂草和旁逸斜出的藤蔓,而且还在不断滋生蔓延着,如果不能提供给他们有效的“心灵药剂”,那后果是可怕的,而且远非“不知道”那么简单,一想到这里,自己心中一阵剧烈的抽搐,我想我该为他们做点什么才是,至少不能误人子弟啊。最后,望有志人士,多提宝贵建议和建设性的方法,叩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