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宫楹联之三

(2013-11-04 20:45:34)
标签:

故宫楹联之三

故宫楹联之三

七、内西路

    内西路,“中宫”西侧,为西一长街,街西之建筑无论形式、规制、大小等均与内东路对称,俗称西六宫。具体为储秀宫、体和殿、翊坤宫、长春宫、体元殿和太极殿六座殿宇。其位于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即后三宫的西侧,与东侧的东六宫对称而建,均是后妃们居住及日常活动的宫殿。但后来屡加改造,打破了原来的格局,有的把门改成了殿堂,同时又沟通了相邻的院落,这样,比呆板的东六宫显得灵活多变了。

【储秀宫】

  储秀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清时为妃嫔所居。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原名寿昌宫,嘉靖十四年(1535)改曰储秀宫。清代曾多次修葺,光绪十年(1884)为庆祝慈禧五十寿辰,耗费白银63万两进行大规模整修,现存建筑为光绪十年重修后的形制。储秀宫原为二进院,清晚期拆除了储秀门及围墙,并将翊坤宫后殿改为穿堂殿,称体和殿,连通储秀宫与翊坤宫,形成相通的四进院落。储秀宫前廊与东西配殿前廊及体和殿后檐廊转角相连,构成迴廊。迴廊墙壁上镶贴的琉璃烧制的万寿无疆赋是众臣为祝慈禧寿辰所撰。储秀宫为单檐歇山顶,面阔5间,前出廊。檐下施斗栱,梁枋饰以淡雅的苏式彩画。门为楠木雕万字锦底、五蝠捧寿、万福万寿裙板隔扇门;窗饰万字团寿纹步步锦支摘窗。内檐装修精巧华丽。明间正中设地屏宝座,后置5扇紫檀嵌寿字镜心屏风,上悬“大圆宝镜”匾。东侧有花梨木雕竹纹裙板玻璃隔扇,西侧有花梨木雕玉兰纹裙板玻璃隔扇,分别将东西次间与明间隔开。东次、梢间以花梨木透雕缠枝葡萄纹落地罩相隔;西次、梢间以一道花梨木雕万福万寿纹为边框内镶大玻璃的隔扇相隔,内设避风隔,西梢间作为暖阁,是居住的寝室。储秀宫的庭院宽敞幽静,两棵苍劲的古柏耸立其中,殿台基下东西两侧安置一对戏珠铜龙和一对铜梅花鹿,为光绪十年慈禧五十大寿时所铸。东西配殿为养和殿、缓福殿,均为面阔3间的硬山顶建筑。后殿为丽景轩,面阔5间,单檐硬山顶,有东西配殿曰凤光室、猗兰馆。慈禧入宫后曾居住储秀宫后殿,并在此生下同治皇帝。光绪十年慈禧五十大寿时又移居储秀宫,并将后殿定名为丽景轩。

云鹤有奇翼;
瑶花无尘根。
——乾隆题储秀宫

琪花银树三千界;
霞彩瑶台十二层。
——佚名题储秀宫

彩云长绕甘泉树;
淑景初临建始花。
——乾隆题储秀宫

双阙晴烟笼菡萏;
九城初日照蓬莱。
——乾隆题储秀宫

龙衔宝盖承朝旭;
凤吐流苏带晚霞。
——佚名题储秀宫

万象晓归仁寿镜;
百花春隔景阳钟。
——佚名题储秀宫

庭小有竹春常在;
山静无人水自流。
——佚名题储秀宫

锦绣春明花富贵;
琅玕书报竹平安。
——佚名题储秀宫

百福屏开,九天迎瑞霭;
五云景丽,万象入春台。
——乾隆题储秀宫

瑞集瑶图,融和开寿宇;
祥呈阆花,熙皞乐康衢。
——乾隆题储秀宫

龙影玉柯联,花明御路;
鸾声珠履玉,日瓦天衢。
——佚名题储秀宫
    龙影:皇帝的身影;鸾声:车铃声

【体和殿】

    体和殿位于西六宫的翊坤宫之后,原为翊坤宫的后殿,清光绪年间将此殿改为前后开门的穿堂殿,名曰“体和殿”。殿为黄琉璃瓦硬山顶,面阔5间,前后开门。东2间相连,慈禧太后居住储秀宫时曾在此进膳。中间为过道,可出入。西2间亦连通,为饭后饮茶休息室。殿之东西耳房各有1间辟为通道,可连通翊坤、储秀两宫。殿前有东西配殿,东南有井亭1座。后檐出廊,东西两侧接游廊,北转与储秀宫东西配殿相连。该殿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九有庆光华,日月所照;
三无昭怙冒,天地同流。
——康熙题体和殿

日映东方,光华被艺圃;
源流北海,沆瀁挹文澜。
——慈禧题体和殿

【翊坤宫】

  翊坤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清时为妃嫔居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始称万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改为翊坤宫。清代曾多次修缮,原为二进院,清晚期将翊坤宫后殿改成穿堂殿曰体和殿,东西耳房各改一间为通道,使翊坤宫与储秀宫相连,形成四进院的格局。正殿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后出廊。檐下施斗拱,梁枋饰以苏式彩画。门为万字锦底、五蝠捧寿裙板隔扇门,窗为步步锦支摘窗,饰万字团寿纹。明间正中设地平宝座、屏风、香几、宫扇,上悬慈禧御笔“有容德大”匾。东侧用花梨木透雕喜鹊登梅落地罩,西侧用花梨木透雕藤萝松缠枝落地罩,将正间与东、西次间隔开,东西次间与梢间用隔扇相隔。殿前设“光明盛昌”屏门,台基下陈设铜凤、铜鹤、铜炉各一对。溥仪逊帝时曾在正殿前廊下安设秋千,现秋千已拆,秋千架尚在。东西有配殿曰延洪殿、元和殿,均为3间黄琉璃瓦硬山顶建筑。后殿体和殿,清晚期连通储秀宫与翊坤宫时,将其改为穿堂殿。面阔5间,前后开门,后檐出廊,黄琉璃瓦硬山顶。亦有东西配殿,前东南有井亭1座。光绪十年慈禧五十寿辰时移居储秀宫,曾在此接受朝贺。光绪帝选妃也在此举行。

德茂椒涂绵福履;
教敷兰掖集嘉祥。
——乾隆题翊坤宫

彩云宝树琼田绕;
仙露琪花碧间香。
——佚名题翊坤宫

宝琴瑶瑟,蟠桃千岁果;
琪花芝草,温树四时春。
——乾隆题翊坤宫

松牖乐春长,既安且吉;
兰陔宜昼永,曰寿而康。
——佚名题翊坤宫

【长春宫】

  长春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建成,初名长春宫,嘉靖十四年(1535)改称永宁宫,万历四十三年(1615)复称长春宫。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修,后又多次修整。咸丰九年(1859)拆除长春宫的宫门长春门,并将启祥宫后殿改为穿堂殿,咸丰帝题额曰“体元殿”。长春宫、启祥宫两宫院由此连通。长春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前出廊,明间开门,隔扇风门,竹纹裙板,次、梢间均为槛窗,步步锦支窗。明间设地屏宝座,上悬“敬修内则”匾。左右有帘帐与次间相隔,梢间靠北设落地罩炕,为寝室。殿前左右设铜龟、铜鹤各1对。东配殿曰绥寿殿,西配殿曰承禧殿,各3间,前出廊,与转角廊相连,可通各殿。廊内壁上绘有18幅以《红楼梦》为题材的巨幅壁画,属清晚期作品。长春宫南面,即体元殿的后抱厦,为长春宫院内的戏台。东北角和西北角各有屏门一道,与后殿相通。后殿曰怡情书史,与长春宫同期建成,面阔5间,东西各有耳房3间。东配殿曰益寿斋,西配殿曰乐志轩,各3间。后院东南有井亭1座。此宫明代为妃嫔所居,天启年间李成妃曾居此宫。清代为后妃所居,乾隆皇帝的孝贤皇后曾居住长春宫,死后在此停放灵棺。同治年至光绪十年(1884),慈禧太后一直在此宫居住。

麟游凤舞中天瑞;
月朗风和大地春。
——康熙题长春宫

西山浓翠迎朝爽;
南陆微薰送午凉。
——佚名题长春宫

万象皆春入凤琯;
八方向化转鸿钧。
——乾隆题长春宫

山静都涵仁寿意;
星罗喜见会同归。
——佚名后题长春宫

月傍九霄,众星齐北拱;
山呼万岁,爽霭自西来。
——慈禧题长春宫

【咸福宫】

    咸福宫为内廷西六宫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寿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更名为咸福宫。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修,光绪二十三年(1897)又加修整。咸福宫为两进院,正门咸福门为琉璃门,内有4扇木屏门影壁。前院正殿额曰“咸福宫”,面阔3间,黄琉璃瓦庑殿顶,形制高于西六宫中其它五宫,与东六宫相对称位置的景阳宫形制相同。前檐明间安槅扇门,其余为槅扇槛窗,室内井口天花。后檐仅明间安槅扇门,其余为檐墙。殿内东壁悬乾隆皇帝《圣制婕妤当熊赞》,西壁悬《婕妤当熊图》。山墙两侧有卡墙,设随墙小门以通后院。殿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硬山顶,各有耳房。后院正殿名“同道堂”,面阔5间,硬山顶,东西各有耳房3间。前檐明间安槅扇门,设帘架,余间为支摘窗;后檐墙不开窗。室内设落地罩隔断,顶棚为海墁天花。殿内东室匾额为“琴德簃”,曾藏古琴;西室“画禅室”,所贮王维《雪溪图》、米之晖《潇湘白云图》等画卷都是董其昌画禅室旧藏,室因此而得名。同道堂亦有东西配殿,堂前东南有井亭1座。咸福宫为后妃所居,前殿为行礼升座之处,后殿为寝宫,乾隆年间改为皇帝偶尔起居之处。嘉庆四年(1799)正月,乾隆皇帝崩,嘉庆帝住于咸福宫守孝,下令不设床,仅铺白毡、灯草褥,以此宫为苫次,同年十月才移居养心殿。此后咸福宫一度恢复为妃嫔居所,道光帝琳贵人(庄顺皇贵妃)、成贵妃、彤贵妃、常妃等都曾在此居住。道光三十年(1850),咸丰皇帝住于咸福宫为道光皇帝守孝,守孝期满后仍经常在此居住。

天倪超万象;
神气领三元。
——乾隆题咸福宫

敬顺禔躬吉;
温恭受福宜。
——乾隆题咸福宫

【体元殿】

  体元殿原为启祥宫后殿,清咸丰九年(1859)将此殿改为前后开门的穿堂殿,咸丰御笔匾题曰“体元殿”。殿为黄琉璃瓦硬山顶,面阔5间,明间前后开门,次间、梢间为槛墙、支窗。室内各间安花罩虚隔,惟西梢间自成一室,有门与次间相通。东西各有耳房3间,中1间辟为通道,连通长春宫。殿后接抱厦3间,黄琉璃瓦卷棚顶,面北,与长春宫相对,为清晚期宫中唱戏之小戏台,亦称长春宫戏台。

西山浓翠迎朝爽;
南陆微薰送午凉。
——乾隆题体元殿

逊志好学以希圣;
自强不息以希天。
——乾隆题体元殿

【太极殿】

  太极殿,内廷西六宫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原名未央宫,因嘉靖皇帝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生于此,故于嘉靖十四年(1535)更名启祥宫,清代晚期改称太极殿。清代曾多次修葺。太极殿原为二进院,清后期改修长春宫时,将太极殿后殿辟为穿堂殿,后檐接出抱厦,并与长春宫及其东西配殿以转角游廊相连,形成迴廊,东西耳房各开一间为通道,使太极殿与长春宫连接成相互贯通的四进院。太极殿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后出廊。外檐绘苏式彩画,门窗饰万字锦底团寿纹,步步锦支摘窗。室内饰石膏堆塑五福捧寿纹天花,系清末民初时所改。明间与东西次间分别以花梨木透雕万字锦地花卉栏杆罩与球纹锦地凤鸟落地罩相隔,正中设地屏宝座。殿前有高大的祥凤万寿纹琉璃屏门,与东西配殿组成一个宽敞的庭院。后殿为体元殿,黄琉璃瓦硬山顶,面阔5间,前后明间开门。后檐接抱厦3间,为长春宫戏台。清光绪十年(1884),为庆慈禧五十寿辰,曾在此演戏达半月之久。明万历年间,乾清、坤宁两宫火灾,神宗朱翊钧曾暂居启祥宫。逊帝溥仪出宫前,同治帝瑜太妃曾居太极殿。

窗虚玉戺铺花影;
帘静金钩袅篆烟。
——佚名题太极殿

昭明三光,清和六合;
经营万亿,作成四时。
——慈禧题太极殿

以仁义为巢,凤仪阿阁;
与天人合机,象拱宸居。
——康熙题太极殿
    象拱宸居:传晋成帝时临邑王献一象,知跪拜,言四方来朝之意。

【建福宫】

    建福宫位于内廷西路西六宫西侧,清乾隆七年(1742)利用乾西五所之西四所及其以南的狭长地段修建而成。嘉庆七年(1802)重修。建福宫为一南北狭长的院落,东西宽约21m,南北长逾110m。整座院落从建福门起,以抚辰殿、建福宫、惠风亭和静怡轩4座重要建筑为核心,依次构成4进庭院。建福门是建福宫正门,位于南端宫墙正中,门内即第一进院落,抚辰殿居中而立。抚辰殿后即建福宫,其间以宽阔的甬道相连。抚辰殿后檐廊与建福宫前廊东西各接转角游廊9间,围合成廊院。建福宫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绿剪边卷棚歇山顶,檐下施斗拱,前后檐明间各安4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门,次、梢间前檐为槛窗,后檐为砖墙。室内明、次间以槅扇分隔,形成“一明两暗”的格局。明间后檐金柱间亦设槅扇,槅扇前设宝座,上悬乾隆御书“不为物先”匾。所有槅扇均为黑漆描金,槅心为双层灯笼锦棂条,中间夹纱,裙板、绦环板均绘五彩吉祥图案,工艺十分考究。东、西两次间后檐分设红漆描金炕罩和落地罩,西次间落地罩内供奉神位。房顶设软天花,顶棚及墙壁通贴团花图案银花纸。建福宫内装修色彩丰富,做工精致,是紫禁城建筑室内装修的代表作。由建福宫两侧游廊穿行可至第三进庭院,院中央即惠风亭。亭之北以红墙隔出最后一进院落,院中的静怡轩、慧曜楼后来划入西花园(建福宫花园)内。建福宫初建时拟为乾隆皇帝“备慈寿万年之后居此守制”之用,后因故未行。乾隆帝十分喜爱建福宫,时常到此游憩,吟咏亦颇多,著名之作有《建福宫赋》、《建福宫红梨花诗》等。后清宫定制每年嘉平朔日(腊月初一)皇帝御此宫开笔书福,以贺新禧。咸丰皇帝曾奉皇贵太妃在此进膳;孝德显皇后、孝贞显皇后(慈安)的神位也曾设于此宫。现建筑完好。

致虚涵白室;
式古凛丹书。
——乾隆题建福宫敬胜斋

吉云垂大地;
慈镜昭诸天。
——佚名题建福宫

交泰三阳肇羲象;
敛时五福协箕畴。
——乾隆题建福宫

十二灵文传宝炬;
三千净土荫慈云。
——佚名题建福宫凝晖堂

墨壶琴荐相先后;
旧咏新裁自品评。
——佚名题建福宫静怡轩

兰殿蔼晴晖,炉烟结翠;
芝宫呈秀采,砌草舒芳。
——佚名题建福宫静怡轩

雨润湘帘,苑外青峦飞秀;
风披锦幕,阶前红药翻香。
——佚名题建福宫静怡轩

香蔼绮疏,惠圃敷荣滋湛露;
风清釦砌,芝房擢秀映长春。
——乾隆题建福宫

【延春阁】

    延春阁,为建福宫的主体建筑,延春阁分为三层,中间是暗层,层与层之间的隔断与连接虚虚实实,繁复万端,因此号称“迷楼”。

流水如有意;
高云共此心。
——佚名题延春阁

湘管摛新会;
芸编发古香。
——佚名题延春阁

牙签披古鉴;
香篆引澄怀。
——佚名题延春阁

轩墀绕秀润;
书史足吟哦。
——佚名题延春阁

看花生意蕊;
听雨发言泉。
——佚名题延春阁

味道研精义;
随时爱景光。
——佚名题延春阁

素心悦澹泊;
胜托惟静虚。
——佚名题延春阁

窗意包涵画;
天容酝酿春。
——佚名题延春阁

山水之间发清响;
古代以上多同人。
——佚名题延春阁

四序调和怀育物;
万几清暇爱摊书。
——佚名题延春阁

地学蓬壶心自远;
身依泉石兴偏幽。
——佚名题延春阁

吟情远寄青瑶障;
悟境微参宝篆香。
——佚名题延春阁

闲为水竹云山主;
静得风花雪月权。
——佚名题延春阁

奇石尽含千古秀;
好花长占四时春。
——佚名题延春阁

拂槛露浓晴树湿;
卷帘风细落花香。
——佚名题延春阁

智珠不断恒河界;
明镜长悬兜率边。
——佚名题延春阁

瑶阶鹤绕三株树;
玉宇鸾鸣九子铃。
——佚名题延春阁

绿水亭前罗带绕;
碧山窗外画屏开。
——佚名题延春阁

青莲法界本清静;
白毫相光常满圆。
——佚名题延春阁

转谛在语言而外;
悟机得真实之中。
——佚名题延春阁

昼永花香醺似醉;
雨收天色碧于兰。
——佚名题延春阁

春蔼帘栊,氤氲观物妙;
香浮几案,潇洒畅天和。
——佚名题延春阁

玉砌风清,五色祥光连栋宇;
铜鉴昼静,四时佳气集蓬壶。
——佚名题延春阁

燕贺莺迁,乐意相关禽对语;
兰芽桂蕊,生香不断树交花。
——佚名题延春阁

【碧琳馆】

参得王蒙皴法;
写将杜甫诗情。
——佚名题碧琳馆

与物皆春,花木四时呈丽景;
抗心希古,图书万轴引清机。
——佚名题碧琳馆

    七、外东路

    紫禁城东北部有一组自成体系、占地46万平方米的建筑,被称为外东路。这一带,明朝是仁寿宫一号殿故址。乾隆三十七年(1772)建为其归政尊养之所。南北长100丈,东西36丈。保和殿后向东过景运门,再进锡庆门,即为外东路第一院落。院东是敛禧门,南面是一座九龙壁,北面是该组建筑的正门—皇极门。建筑群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包括皇极殿和宁寿宫,后部分为三路:中路包括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景祺阁等;东路包括畅音阁大戏台、阅是楼、庆寿堂、景福阁等;西路则是宁寿宫花园(俗称乾隆花园)。皇极殿等现已用来作为珍宝馆等陈列室。

【皇极殿】

  皇极殿为宁寿宫区的主体建筑,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初名宁寿宫。乾隆三十七年(1772)至四十一年(1776)改建宁寿宫一区建筑时,将宁寿宫改称为皇极殿,作为乾隆皇帝归政后临朝受贺之所。皇极殿位于宁寿宫区中轴线前部,与后殿宁寿宫前后排列于单层石台基之上。殿座北朝南,面阔9间,进深5间,取帝尊九五之制。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前檐出廊,枋下浑金雕龙雀替。明间,左、右次间设殿门,余各次间下砌槛墙。后檐明、次间辟为殿后门,可达宁寿宫,余各间砌墙。殿中四根沥粉贴金蟠龙柱,顶置八角浑金蟠龙藻井,下设宝座,品级仅次于太和殿。殿内左置铜壶滴漏,右置大自鸣钟,制作考究。殿建于青白石须弥座上,前出月台。御路与甬道相接,直贯宁寿门,四周通饰汉白玉石栏板。月台左右及甬道两侧各设台阶。殿两侧为垂花门、看墙,分别与东、西庑房相接,将院落隔为前后两进。庑中开门,东为凝祺门,西为昌泽门。皇极殿丹陛左右分置日晷、嘉量,是体现皇权的重要陈设。御道两侧各有六方须弥座一个,座上置重檐六角亭,亭身每面镌篆体寿字各三。皇极殿为仿乾清宫制度改造。嘉庆元年(1796)新正,传位授宝典后,太上皇乾隆帝于此举行“千叟宴”,宴请90岁以上老人,时入宴群臣、耆老及并未入座者达五千余人。嘉庆七年(1805)、光绪十年(1884)先后修葺。光绪二十年(1894)在皇极殿行慈禧六十寿辰贺礼。光绪三十年(1904)西太后七十岁生日前后,在此分别接见奥、美等9国使臣。慈禧死后,曾在此停灵、治丧。皇极殿彩画原为金龙和玺彩画,慈禧太后六十寿辰在此祝寿,将外檐改为枋心苏式彩画。1979年重新修缮后,恢复了乾隆时期的风貌。

宝祚巩黄图,环瀛介嘏;
祥雯辉紫极,璇阁凝厘。
——佚名题皇极殿

八表被慈徽,梯航景化;
百昌徵圣寿,萱萐书祥。
——佚名题皇极殿
    百昌:各种生物。

皇图盛际阳春,观苍驾日升九照;
帝座高临北极,庆紫垣星拱端居。
——康熙题皇极殿

顺时宣象,咸宜瑞履,青阳开左个;
懋德凝褆,孔厚祥延,紫气卫中垣。
——康熙题皇极殿

【景琪阁】

    景祺阁位于内廷外东路、宁寿宫中路北端。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建,嘉庆七年(1802)和光绪十七年(1891)加以修缮。景祺阁为二层楼阁式建筑,面阔7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底层四面出廊,前檐明间开门,接穿廊直抵颐和轩后檐,次间开槛窗,上为方格玻璃窗,下为玻璃屉方窗。室内西次间设小戏台,西梢间山墙辟小门与阁后小院相通;东次间内以槅扇分成小室数间,东梢间有楼梯通二层。一、二层之间设平座,寻杖栏杆施于二层擎檐柱间。二层前檐明间开步步锦槅扇门,裙板饰夔龙纹;次间、梢间均为步步锦支摘槛窗。东面明间开门,余皆为步步锦支摘槛窗。檐下原为金龙和玺彩画,光绪十七年(1891)修缮时为迎合慈禧太后之喜好改为苏式彩画,现已恢复为乾隆时期原貌。景祺阁前西侧小院内有回廊与乾隆花园符望阁相通,东侧有敞厅3间,与景福宫相邻。紧贴景祺阁东侧有假山一座,山顶原有翠环亭,后于道光年间拆除。山顶平台与景祺阁二层之间飞架汉白玉小石桥一座,山下有洞名曰“云窦”。景祺阁后小院内有房屋遗址,清末光绪皇帝之珍妃曾幽禁于此,小院西墙外即为珍妃井。

宝荚叶仙椿,亿龄延趾;
泰阶照景曜,九服均禧。
——乾隆题景琪阁

【颐和轩】

  颐和轩为紫禁城东北隅宁寿宫后区中路建筑之一,南有乐寿堂,北为景祺阁,轩与阁之间有穿廊相连,形成工字殿。颐和轩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嘉庆七年(1802)、光绪十七年(1891)两次重修。颐和轩面阔7间,进深1间,单檐歇山式顶,覆黄琉璃瓦。前檐出抱厦5间,后檐出抱厦3间。除前檐抱厦外,余各间均出廊。前檐抱厦明间、东西次间开敞,形成较深远的前出廊,东西稍间装板墙,南面为槛墙、支摘窗。轩明间为五抹头槅扇门,次间为槛窗,上为步步锦支窗,下为方玻璃屉窗。稍间为步步锦支摘窗。后檐抱厦次间、山面轩稍间、尽间均为槛窗。明间有穿廊3间,北接景祺阁,穿廊明间东西向开门,可通轩北东西两小院。轩东西山面廊南北封装,设有小门,西廊外建有如亭及围廊,形成小院。颐和轩前月台左侧设有日晷,月台接甬路与乐寿堂相通,甬路两侧各设琉璃花池。轩两侧有游廊连接乐寿堂,廊壁镶嵌敬胜斋帖石刻。

庆烟糺缦笼青琐;
淑景和訚丽紫宸。
——佚名题颐和轩
    訚:悦;紫宸:殿名

随时自适天倪协;
即事多欣道味涵。
——佚名题颐和轩

境是天然嬴绘画;
趣含理要入精微。
——佚名题颐和轩

静延佳日春常盎;
茂对祥风景总宜。
——佚名题颐和轩

景清神谧天常泰;
水趣山情静可论。
——佚名题颐和轩

趣为永哉畅外俗;
乐惟仁者寄于山。
——佚名题颐和轩

乐在人和,肯寄高闲规宋殿;
寿同民庆,为申尊养托潘园。
——乾隆题颐和轩

生意无边,奏曲文禽皆玉琯;
真机可挹,交枝仙萼拥金铃。
——佚名题颐和轩,

静泰怡神,瑞霭光辉临黼扆;
冲融契道,祥风蔼吉畅文轩。
——佚名题颐和轩

【宁寿宫】

  宁寿宫位于皇极殿后,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初为宁寿宫后殿,乾隆三十七年(1772)至四十一年(1776)将前殿建为皇极殿,原匾额移至后殿,遂改称后殿为“宁寿宫”。宁寿宫建于单层石台基之上,台与皇极殿相接,四周以黄绿琉璃砖围砌透风灯笼矮墙。宫面阔7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式顶。檐廊柱枋间为镂空云龙套环,枋下云龙雀替,皆饰浑金,堂皇富丽。内外檐装修及室内间隔、陈设皆仿坤宁宫。东次间开门,置光面板门两扇,上为双交四椀亮子,门左右下砌槛墙,上安直棂吊搭窗。余各间均为槛墙、直棂吊搭窗。每间上部各安双交四椀横披窗3扇。后檐明、次间为门,每道门双交四椀菱花槅扇4扇,余各间砌墙。室内吊顶镞花蝙蝠圆寿字天花。迎门一间后檐设一小室,内置煮肉锅灶。西侧3间敞通,安木榻大炕,设有萨满教神位及跳神用法器,为祭祀之所。东侧两间相连为卧室,后檐设仙楼,东山墙辟门,可通庑房。宁寿宫两侧建庑房及南转角与东西两庑相连,两庑各9间,均于南数第3、6间开门。殿后左右各有一座砖砌的方形烟囱,上安铜顶,为宁寿宫灶房及室内烟道所用。改建后的宁寿宫成为紫禁城内除坤宁宫以外的另一处体现满族风俗的重要建筑。乾隆皇帝《宁寿宫铭》补记称:“盛京大政殿后曰清宁宫,祖宗时祀神之所,祭毕,召王公大臣进内食祭肉。国初定鼎燕京,则于乾清宫后殿坤宁宫行祀神礼,一如清宁宫之制,至今仍循旧章。余将来归政时,自当移坤宁宫所奉之神位、神竿于宁寿宫,仍依现在祀神之礼。”说明了宁寿宫改造的原因。宁寿宫原为龙凤和玺彩画。光绪年间,慈禧太后曾一度住在宁寿宫,遂将外檐围廊改为苏式彩画,失去了庄严的风格。1979年重新修缮后,恢复了乾隆时期的风貌。

四周应接真无暇;
一晌登临属有缘。
——佚名题宁寿宫

周雅庆攸宁,长宜茀禄;
箕畴徵曰寿,递演京垓。
——乾隆题宁寿宫

九重敷敛范,陈箕曼羡,蕃厘共锡;
万国会归光,戴斗荡平,轨路同遵。
——乾隆题宁寿宫

【宁寿宫花园】

  宁寿宫花园位于宁寿宫后区西路。乾隆三十七年(1772)至四十一年(1776)改建宁寿宫时,在后区西部南北长160m,东西宽约40m的窄长地段内建成一座花园,以备乾隆皇帝归政后游赏,故又称乾隆花园。宁寿宫花园南北分隔成四进院落,每一院的布局各具特色。第一进院主体建筑为古华轩,轩前一株古楸树,轩因此得名。轩东山峦上有承露台,轩西为凿有流杯渠的禊赏亭,亭北山上有旭辉庭。轩南有假山,其间有曲径。轩东南角有曲廊、矩亭、抑斋围成的小院,院内东南堆砌假山,山上小亭名“撷芳亭”。古华轩后垂花门内即第二进院。正房遂初堂,东西有配房,转角廊、倒座廊将正房、配房、垂花门联为一体,是个典型的三合院。院中湖石点景,花木三五。遂初堂后第三院以山景为主。院中峰峦起伏,山间有深谷,山下有隧洞通向四方。上山有蹬道,山上有天桥,耸秀亭屹立山顶。院北有萃赏楼,西有延趣楼,东南麓有座北面南的三友轩,三面出廊,东面紧靠乐寿堂西廊。萃赏楼北是花园最后一院。主体建筑符望阁,阁南山屏之上建有碧螺亭,其造型设计及装修均采用5瓣梅花形或折枝梅花纹。亭南有小虹桥通萃赏楼。山屏西南养和精舍平面为曲尺形。阁西有玉粹轩,阁北有倦勤斋,玉粹轩北依西墙有小楼竹香馆,外围一道南北向弓形矮墙。倦勤斋南、玉粹轩北接有爬山廊,可达竹香馆二层。宁寿宫花园布局十分得体,山石树木、亭台楼阁经营有绪。屋顶类型力求变化,色彩丰富,有黄、绿、蓝、紫、翠蓝等色,梁枋彩绘大量使用了金线苏式彩画。中轴线布置有变化,后半部轴线略东移。整座花园既有私家园林玲珑秀巧的风貌,又与皇宫华贵富丽的氛围相协调。

【衍祺门】

    衍祺门,乾隆花园正门。

心田净洗全如水;
鼻观清芬讵必莲。
——乾隆题衍祺门

【古华轩】

  古华轩为宁寿宫花园第一进院落的主体建筑。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轩为座北面南的敞轩,面阔3间带回廊,正面悬挂乾隆帝御笔“古华轩”木匾。卷棚歇山式顶,黄琉璃瓦绿剪边。檐柱间置倒挂楣子与坐凳,金柱间安装透空灯笼锦落地罩,用以界分内外,形成内外空间的贯通。轩明间内檐和后檐4间悬挂木雕龙匾4块,明间楹联一副,均是乾隆帝为古楸而题。轩前檐下有古楸一株,构轩时树龄已逾百年,倚树建轩,故名“古华轩”。古华轩的装修古朴素雅,尤其轩内天花别具一格,摈弃通常的彩绘装饰方法,采用以卷草花卉为图案的楠木贴雕,典雅高贵,气度不凡。由于图案凸起于天花板之上,在光影的变化中产生很强的立体感,虽不如彩绘贴金般光灿夺目,但其艺术韵味和装饰效果却独具一格,别出心裁。

明月秋风无尽藏;
长楸古柏是佳朋。
——佚名题古华轩

【遂初堂】

  遂初堂位于宁寿宫花园中轴线上,古华轩后,为宁寿宫花园第二进院落的主体建筑。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嘉庆、光绪年间重修。遂初堂面阔5间,进深3间,坐北面南,黄琉璃瓦卷棚歇山顶,绿琉璃瓦剪边,前后出廊。前廊下悬乾隆御笔满汉文“遂初堂”匾。中间开门,余开支摘窗。明间为过厅,穿厅而过可至宁寿宫花园的第三进院落。左右出转角游廊,与东西配房前廊相通。东西配房各5间,北3间明廊,中间开门,南2间为暗廊。配房南端出廊,与院墙垂花门的倒座游廊相接。外檐均饰苏式彩画,虎皮石墙基。正房、东西配房及转角游廊、廊房相连,围成一座方正的庭院。院门为四扇绿漆的垂花门。院内叠石山一座,湖石点景,花木三五,环山植竹,绿树翠荫,海墁地面中铺设方砖甬路,以连通正房与东西配房。

屏山镜水皆真縡;
萝月松风合静观。
——佚名题遂初堂

墨斗砚山足遣逸;
琪花瑶草底须妍。
——佚名题遂初堂

【佛日楼】

    佛日楼,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仿建福宫花园中的慧曜楼而建,北依宁寿宫北宫墙,东有石梯与梵华楼相连。楼为2层,上下各3间,黄琉璃瓦绿剪边卷棚歇山顶。佛日楼一层间隔成数室,供奉藏传佛教五大密教主尊(密集金刚、上乐金刚、大威德金刚、喜金刚、时轮金刚)、五方佛和释迦牟尼佛。二层供奉三世佛(释迦牟尼佛、燃灯佛、弥勒佛)、十八罗汉和四大天王,北、东、西三壁设长供案,上供无量寿佛小铜像378尊。楼前以虎皮石饰面墙围成小院,开月洞门,门外即景祺阁东院,西行可至景福宫。

鸟雀听经皆宿慧;
风旛说偈自高标。
——乾隆题佛日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故宫楹联之二
后一篇:故宫楹联之四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