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楹联之二
(2013-11-04 20:39:41)
标签:
故宫楹联之二 |
故宫楹联之二
御花园位于紫禁城中轴线上,坤宁宫后方,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以后曾有增修,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全园南北纵80米,东西宽140米,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园内主体建筑钦安殿为重檐盝顶式,座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以其为中心,向前方及两侧铺展亭台楼阁。园内青翠的松、柏、竹间点缀着山石,形成四季长青的园林景观。
御花园主要有三大特色:其一,建筑布局对称而不呆板,舒展而不零散。以钦安殿为中心,两边均衡地布置各式建筑近20座,无论是依墙而建还是亭台独立,均玲珑别致,疏密合度。其中以浮碧亭和澄瑞亭、万春亭和千秋亭最具特色。两对亭子东西对称排列,浮碧和澄瑞为横跨于水池之上的方亭,朝南一侧伸出抱厦;万春亭和千秋亭为上圆下方、四面出抱厦、组成十字形平面的多角亭,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两座对亭造型纤巧秀丽,为御花园增色不少。其二,园中奇石罗布,佳木葱茏,其古柏藤萝,皆数百年物,将花园点缀得情趣盎然。园内现存古树160余株,散布园内各处,又放置各色山石盆景,千奇百怪。如绛雪轩前摆放的一段木化石做成的盆景,乍看似一段久经曝晒的朽木,敲之却铿然有声,确为石质,尤显珍贵。其三,彩石路面,古朴别致。园内甬路均以不同颜色的卵石精心铺砌而成,组成900余幅不同的图案,有人物、花卉、景物、戏剧、典故等,沿路观赏,妙趣无穷。御花园原为帝王后妃休息、游赏而建,但也有祭祀、颐养、藏书、读书等用途。
【绛雪轩】
绛雪轩位于御花园东南,后依宫墙,座东面西,面阔5间,黄琉璃瓦硬山式顶,前接歇山卷棚顶抱厦3间,平面为“凸”字形。明间开门,次间、梢间为槛窗,上为福寿万字支窗,下为大玻璃方窗。门窗为楠木本色不加油饰,柱、框、梁、枋饰斑竹纹彩画,朴实淡雅。轩前一座琉璃花坛制做得极为精细,体量、造型恰到好处,下部为五彩琉璃的须弥座,饰有行龙及缠枝西番莲图案,上部用翠绿色栏板、绛紫色望柱环绕,基座与栏板之间施用了一条汉白玉石的上枋,色彩对比强烈,却又十分协调,为宫中花坛少有之杰作。坛内叠石为山,栽有牡丹等名贵花木。轩前原有海棠树5株,每当花瓣飘落时,宛若雪花片片缤纷而降,遂名绛雪轩。晚清时,慈禧命从河南移来太平花,代替了古海棠。太平花叶片呈长椭圆形,边缘有稀疏小齿,4枚白色花瓣,初夏开花,清香淡雅。花坛前竖一远古木质化石柱,铁灰色,十分珍奇,上刻乾隆帝御题。
花初经雨红犹浅;
树欲成阴绿渐稠。
——乾隆题绛雪轩
树将暖旭轻笼牗;
花与香风并入帘。
——乾隆题绛雪轩
东壁焕图书,琳琅满目;
西清瞻典册,经纬从心。
——乾隆题绛雪轩
【养性斋】
养性斋位于御花园西南,始建于明代,称乐志斋,清代改今名。斋为两层楼阁式,原为7间,座西面东。清乾隆十九年(1754)于楼两端向前各接出3间,改建为转角楼。平面呈凹形,前出月台1座。嘉庆二十年(1815)重修,月台面改墁金砖。道光时亦曾修葺。黄琉璃瓦转角庑殿顶,上层前檐出廊,下层东面明间开门,次间及南北转角3间均为支摘窗。楼上正中悬康熙帝御笔匾:“飞龙在天”。楼下正中悬匾“居敬存诚”,北楼下东向匾曰:“悦心颐神”。斋前叠石环抱,曾有曲流馆,后拆除。清嘉庆、道光两帝时常来此斋。逊帝溥仪的英文教师庄士敦曾在此居住。
古香研道秘;
新藻发春妍。
——乾隆题养性斋
心迹只今偏爱澹;
诗情到此合添幽。
——康熙题养性斋
一室虚生无限白;
四时不改总常青。
——康熙题养性斋
自是林泉多蕴藉;
依然书吏得周旋。
——康熙题养性斋
日永亭台爽且静;
雨余花木秀而鲜。
——康熙题养性斋
四季风光无尽藏;
百城古帙有余馨。
——乾隆题养性斋
体道鸢鱼看活泼;
清闲书史挹菁英。
——乾隆题养性斋
暇当绨几身聊憩;
景入纱疏意与存。
——乾隆题养性斋
【延晖阁】
延晖阁位于御花园内西北,北倚宫墙。明代初建时称清望阁,清代改今名。阁座北面南,三开间,外观为上下两层,其内部两层之间有一暗层,黄琉璃瓦歇山顶。前檐明间开门,灯笼框隔扇门6扇,两次间为灯笼框槛窗。阁之上层迴廊环绕,玲珑轻盈。延晖阁高居于宫墙之内,与东部的堆秀山形成了左右均衡的格局。这是一处供登临远眺的建筑,登阁俯视,园中古柏成行,风光绮丽,北望景山,峻挺葱郁。在冬季天气晴朗的日子,这里还可以看到西山的积雪。清代乾隆、道光、咸丰等皇帝常登此阁吟诗赏景,留有吟咏此阁的诗句。
丽日和风春澹荡;
花香鸟语物昭苏。
——乾隆题延晖阁
雪朗西山送寒色;
花辉东壁发生馨。
——乾隆题延晖阁
锦座凝香,花敷春苑丽;
晴窗挹翠,霞带晓屏舒。
——乾隆题延晖阁
树石接蓬莱,三色矞云成幄;
轩窗骞象纬,千秋宝箓凝图。
——佚名题延晖阁
【澄瑞亭】
景运舒长,天上庆云环紫极;
太和翔洽,日边甘露湛瑶墀。
——乾隆题澄瑞亭
【摛藻堂】
摛藻堂位于御花园内堆秀山东侧,依墙面南,面阔5间,黄琉璃瓦硬山式顶,堂西墙辟有一小门,可通西耳房。堂前出廊,明间开门,次梢间为槛窗。室内放置书架,为宫中藏书之所。乾隆四十四年(1779)后,《四库全书荟要》曾贮藏于此。
从来多古意;
可以赋新诗。
——乾隆题摛藻堂
庭绕芳毯铺生意;
座有芸编结古欢。
——乾隆题摛藻堂
左右图书,静中涵道妙;
春秋风月,佳处得天和。
——乾隆题摛藻堂
【天穹宝殿】
无言妙化资元始;
不己神功运穆清。
——乾隆题天穹宝殿
颂启椒花,百子池边日暖;
觞浮柏叶,万年枝上春晴。
——康熙题天穹宝殿
【淑芳斋】
澄心待万几;
恭己奉三元。
——佚名题淑芳斋
花香鸟语群生乐;
月霁风清造物心。
——乾隆题淑芳斋
自喜轩窗无俗物;
聊将山水寄清音。
——佚名题淑芳斋
瑞景琼楼开锦绣;
欢声珠阁奏云韶。
——佚名题淑芳斋
绿绮琴弹白雪引;
乌丝绢写黄庭经。
——佚名题淑芳斋
思庶政惟和,不敢自逸;
由旧典时式,其永无愆。
——佚名题淑芳斋
写诚敬之心,礼章乐亮;
绘恬熙之象,日丽风和。
——佚名题淑芳斋
清燕凝神,天和闲处养;
从容守正,元化静中涵。
——佚名题淑芳斋
【文华殿】
讵为饰其貌;
还因尊所闻。
——康熙题文华殿
道契松云,心传符赤帝;
祥呈河洛,治统启青皇。
——佚名题文华殿
道脉相承,经典昭垂千圣绪;
心源若接,羹墙默契百王传。
——乾隆题文华殿
四海升平,翠幄雍容探六籍;
万几清暇,瑶编披览惜三余。
——张居正题文华殿
【库房门】
涵三化洽归玑镜;
吹万风和转玉勺。
——佚名题库房门
【传心殿】
帝典王谟昭万有;
乾苞坤络奉三元。
——乾隆题传心殿
地近玉阶通御气;
春回琼琯驻韶光。
——佚名题传心殿角门
【直房】
承恩沾沆瀣;
接武引星辰。
——佚名题直房
【文渊阁】
文渊阁,清宫藏书楼,乾隆四十一年(1776)建成。乾隆三十八年(1773)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编纂《四库全书》。三十九年下诏兴建藏书楼,命于文华殿后规度适宜方位,创建文渊阁,用于专贮《四库全书》。文渊阁座北面南,阁制仿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构置。外观为上下两层,腰檐之处设有暗层,面阔6间,西尽间设楼梯连通上下。两山墙青砖砌筑直至屋顶,简洁素雅。黑色琉璃瓦顶,绿色琉璃瓦剪边,喻意黑色主水,以水压火,以保藏书楼的安全。阁的前廊设回纹栏杆,檐下倒挂楣子,加之绿色檐柱,清新悦目的苏式彩画,更具园林建筑风格。阁前凿一方池,引金水河水流入,池上架一石桥,石桥和池子四周栏板都雕有水生动物图案,灵秀精美。阁后湖石堆砌成山,势如屏障,其间植以松柏,历时二百余年,苍劲挺拔,郁郁葱葱。阁的东侧建有一座碑亭,盔顶黄琉璃瓦,造型独特。亭内立石碑一通,正面镌刻有乾隆皇帝撰写的《文渊阁记》,背面刻有文渊阁赐宴御制诗。文渊阁自乾隆四十一年(1776)建成后,皇帝每年在此举行经筵活动。四十七年(1728)《四库全书》告成之时,乾隆帝在文渊阁设宴赏赐编纂《四库全书》的各级官员和参加人员,盛况空前。《四库全书》连同《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入藏文渊阁,按经史子集四部分架放置。以经部儒家经典为首共22架和《四库全书总目考证》、《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放置一层,并在中间设皇帝宝座,为讲经筵之处。二层中三间与一层相通,周围设楼板,置书架,放史部书33架。二层为暗层,光线极弱,只能藏书,不利阅览。三层除西尽间为楼梯间外,其它五间通连,每间依前后柱位列书架间隔,宽敞明亮。子部书22架、集部书28架存放在此,明间设御榻,备皇帝随时登阁览阅。乾隆皇帝为有如此豪华的藏书规模感到骄傲,曾作诗曰:“丙申高阁秩干歌,今喜书成邺架罗,……。”清宫规定,大臣官员之中如有嗜好古书,勤于学习者,经允许可以到阁中阅览书籍,但不得损害书籍,更不许携带书籍出阁。《四库全书》编成后,最初用了六年的时间抄录正本四部,除一部藏文渊阁外,另三部分别藏于文源阁、文津阁、文溯阁,四阁又称“北四阁”。后又抄三部藏于文宗阁、文汇阁、文澜阁,称“南三阁”。七部之中或已亡失,或为各图书馆收藏。文渊阁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插架牙签照今古;
开编云气吐芬芳。
——乾隆题文渊阁
荟萃得殊观,象阐先天生一;
静深知有本,理赅太极涵三。
——乾隆题文渊阁
壁府古含今,藉以学资主敬;
纶扉名副实,讵惟目仿崇文。
——乾隆题文渊阁
【銮仪卫门】
仙仗五云,鸾鸣和盛世;
德车七宿,龙角运中天。
——佚名题銮仪卫门
五、西翼
【武英殿】
四库藏书,宝笈牙签天禄上;
三长选俊,缥囊翠袖月华西。
——乾隆题武英殿
【尚衣监】
上天垂衣明藻火;
日边珥笔颂星云。
——佚名题尚衣监
【咸安宫】
行庆恩涤,阳春资发育;
右文典重,云汉仰昭回。
——佚名题咸安宫
右文:崇文,右为尊;云汉:天河;昭回:光旋
六、内东部
【钟粹宫】
钟粹宫,内廷东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建成,初曰咸阳宫,明嘉靖十四年(1535)更名钟粹宫,隆庆五年(1571)改钟粹宫前殿曰兴龙殿,后殿曰圣哲殿,为皇太子居处,后复称钟粹宫。清代沿用明朝旧称,于顺治十二年(1655)重修,后于道光十一年(1831)、同治十三年(1874)、光绪十六年(1890)、光绪二十三年(1897)多次修葺。清晚期于宫门内添加垂花门、游廊等。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钟粹门,前院正殿即钟粹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前出廊,檐脊安放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昂五跴斗拱,彩绘苏式彩画。明间开门,次、梢间为槛窗,冰裂纹、步步锦门窗。室内原为彻上明造,后加天花顶棚,方砖墁地,明间内悬乾隆御题“淑慎温和”匾。殿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前出廊,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苏式彩画。后院正殿5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苏式彩画,两侧有耳房。东西有配殿各3间,均为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院内西南角有井亭1座。钟粹宫明代为妃嫔所居,曾一度为皇太子宫。清代为后妃居所。清咸丰皇帝奕詝幼年在此居住时,道光皇贵妃,即恭亲王奕訢之母亦居此宫,代为抚育奕詝。咸丰帝孝贞显皇后自入宫即在钟粹宫居住,直至光绪七年(1881)去世。光绪大婚后,隆裕皇后也曾在此居住。
篆袅猊炉知日永;
风清虬漏报春深。
——乾隆题钟粹宫
瑞雪霁南山,寒收玉宇;
条风嘘北斗,春满金瓯。
——佚名题钟粹宫
【麟趾门】
璚云晓护苍龙阙;
玉斗春回紫凤城。
——乾隆题麟趾门
【千婴门】
星转璇杓,光映卿云五色;
春回玉琯,祥开彩胜千枝。
——乾隆题千婴门
【景阳宫】
景阳宫,为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钟粹宫之东、永和宫之北。明永乐十八年(1420)建成,初名长阳宫,嘉靖十四年(1535)更名景阳宫。清沿明旧,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重修。明代为嫔妃所居。清代改作收贮图书之地。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景阳门,前院正殿即景阳宫,面阔3 间,黄琉璃瓦庑殿顶,与东六宫中其它五宫的屋顶形式不同。檐角安放走兽5个,檐下施以斗栱,绘龙和玺彩画。明间开门,次间为玻璃窗。明间室内悬乾隆御题“柔嘉肃敬”匾。天花为双鹤图案,内檐饰以旋子彩画,室内方砖墁地,殿前为月台。东西有配殿各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旋子彩画。后院正殿为御书房,面阔5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次、梢间为槛墙、槛窗,檐下施以斗栱,饰龙和玺彩画。清乾隆年因藏宋高宗所书《毛诗》及马和之所绘《诗经图》卷于此,乾隆御题额曰“学诗堂”。东西六宫年节张挂的《宫训图》原收藏于此。东西各有配殿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以旋子彩画,西南角有井亭1座。此宫保持明初始建时格局。
生机对物观其妙;
义府因心获所宁。
——乾隆题景阳宫东室
蜃窗日朗兰喷雾;
雏树风轻玉霭春。
——乾隆题景阳宫西室
书圃礼园无斁好;
瓯香研净有余欣。
——乾隆题景阳宫西室
古香披拂图书润;
元气冲融物象和。
——乾隆题景阳宫后殿
颂启椒花,百子池边日暖;
觞浮柏叶,万年枝上春晴。
——康熙题景阳宫前殿
【承乾宫】
承乾宫,内廷东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建成,初曰永宁宫,崇祯五年(1632)八月更名承乾宫。清沿明旧。顺治十二年(1655)重修,道光十二年(1832)略有修葺。宫为两进院,正门南向,名承乾门。前院正殿即承乾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檐角安放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昂五踩斗栱,内外檐饰龙凤和玺彩画。明间开门,次、梢间槛墙、槛窗,双交四椀菱花槅扇门、窗。室内方砖墁地,天花彩绘双凤,正间内悬乾隆皇帝御题“德成柔顺”匾。殿前为宽敞的月台。东西有配殿各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旋子彩画,崇祯七年(1634)安匾于东西配殿曰贞顺斋、明德堂。后院正殿5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施以斗栱,饰龙凤和玺彩画。两侧建有耳房。东西有配殿各3间,均为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饰以旋子彩画。后院西南角有井亭一座。此宫保持明初始建时的格局。此宫在明代为贵妃所居。清代为后妃所居,清顺治帝皇贵妃董鄂氏,道光帝孝全成皇后、琳贵妃、佳贵人,咸丰帝云嫔、婉贵人都曾在此居住。
三秀草呈云焕彩;
万年枝茂露香凝。
——乾隆题承乾宫
红日初升,万户祥云临覆道;
青阳乍转,九天佳气蔽重楼。
——乾隆题承乾宫
【永和宫】
永和宫,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承乾宫之东、景阳宫之南。明永乐十八年(1420)建成,初名永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更今名。清沿明旧,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重修,乾隆三十年(1765)亦有修缮,光绪十六年(1890)重修。明代为妃嫔所居,清代为后妃所居。清康熙帝孝恭仁皇后久居此宫。其后,道光帝静贵妃,咸丰帝丽贵人、斑贵人、鑫常在等先后在此居住。光绪大婚后为瑾妃居所。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永和门,前院正殿即永和宫,面阔5间,前接抱厦3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檐角安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昂五跴斗栱,绘龙凤和玺彩画。明间开门,次、梢间皆为槛墙,上安支窗。正间室内悬乾隆御题“仪昭淑慎”匾,吊白樘箅子顶棚,方砖墁地。东西有配殿各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旋子彩画。东西配殿的北侧皆为耳房,各3间。后院正殿曰同顺斋,面阔5间,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明间开门,双交四椀槅扇门4扇,中间两扇外置风门,次间、梢间槛墙,步步锦支窗,下为大玻璃方窗,两侧有耳房。东西有配殿各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以旋子彩画。院西南角有井亭1座。此宫保持明初始建时的格局。
黄道呈祥,八表星环紫阙;
青阳布泽,三阶日丽丹霄。
——乾隆题永和宫
【同顺斋】
玉堂迎燕喜;
金谷振麟祥。
——康熙题同顺斋
【景仁宫】
景仁宫,内廷东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建成,初曰长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更名景仁宫。清代沿用明朝旧称,于顺治十二年(1655)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光绪十六年(1890)先后修缮。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景仁门,门内有石影壁一座,传为元代遗物。前院正殿即景仁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檐角安放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昂五踩斗栱,饰龙凤和玺彩画。明间前后檐开门,次、梢间均为槛墙、槛窗,门窗双交四椀菱花槅扇式。明间室内悬乾隆御题“赞德宫闱”匾。天花图案为二龙戏珠,内檐为龙凤和玺彩画。室内方砖墁地,殿前有宽广月台。东西有配殿各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以旋子彩画。配殿南北各有耳房。后院正殿5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施以斗栱,饰龙凤和玺彩画。两侧各建耳房。殿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亦为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旋子彩画。院西南角有井亭1座。此宫保持明初始建时的格局。景仁宫明代为嫔妃居所。清顺治十一年(1654)三月,康熙帝生于此宫。康熙四十二年(1703),和硕裕亲王福全丧,康熙帝为悼念其兄,再次于此宫暂居。其后此宫一直作为后妃居所,乾隆帝生母孝圣宪皇后、咸丰帝婉贵妃、光绪帝珍妃均曾在此居住。
春纪八千,和风翔寿宇;
皇居九五,香露霭仙宫。
——乾隆题景仁宫
紫禁迎春,瑞拂千条御柳;
丹楼映日,祥开万树宫花。
——延禧宫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