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书法三要素之三——神韵

标签:
转载 |
宫双华对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的艺术风格作了如下分析:此作品中表现了颜真卿的沉雄,杨凝式的奇绝,李西台的丰润,作品不符合二王规范,随情感起伏,下笔成形,就整个作品来看,合乎中国书法的法度,黄在有限的题跋中,将此作品推至高峰。我们试将三大行书作一比较,《兰亭序》以韵取胜,《祭侄文稿》则以情取胜,《黄州寒食诗帖》则以意取胜(这里的意是指适意、随意、重意趣是宋人感觉)可以说,《兰亭序》是风流名士之作,《祭侄文稿》是忠臣义士之作,而《寒食帖》是宋代学士才子之作,此作是宋代学士才子尚意书风的先导,也是宋代尚意书风的杰出代表。此作品作为宋人常用的手卷形式形成,用笔中锋、侧锋并用,点画坚劲凝重,又有轻灵、流畅于优美。结字大小由之,逸任自然,纵横奇绝,几处悬针长竖的运用极具抒情色彩。通篇章法如行云流水,浪漫多姿,任意任情,作品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与《祭侄文稿》一样,是对旧有形式与格局的一种冲击与挑战,是对书法艺术的一种创造与丰富。
什么是书法的神韵?神韵就是风格特征:《兰亭序》尚“韵”、《祭侄文稿》尚“情”、《黄州寒食诗帖》尚“意”,这是不同时代的不同风格。风格除了时代风格之外,还有个人风格,而个人风格是在自己的经历、学识、性格等因素的驱使下,从传统经典中吸取营养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语言,《寒食帖》中有“颜真卿的沉雄,杨凝式的奇绝,李西台的丰润”,超越了“二王规范”,形成了“逸任自然,纵横奇绝”的个人风格,如苏轼后裔苏过所言:“持以其至大至刚之气,发于胸中而应之以手,故不见其刻画妩媚之态,而端呼童甫,若有不可犯之色。”
胡抗美对草书的认识颇为深刻,他认为:草书第一重要的是神韵神采,神就是无我的境界,人为的造作显现的不是神,只有无意而为之方见神采。草书的标准唯一个神字,不应为神形兼备。历代草书大家,形的把握早已不是问题了,而终身追求的就是一个神字,因此,草书创作的心态和追求应该是:有神无形为上乘,神形兼备者次之,见形不见神为下品。草书的神韵是创作的最高境界,草书创作中的神韵看不见,摸不着,但感觉得到,体会深刻,神韵的感觉就好像孝子站在列祖列宗的灵牌下那样庄严肃穆;就像重大工程在地下埋一块石牌作为奠基那样慎重;就象奥运冠军站在领奖台上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样神圣。明知虚无却使人感动的东西就是神韵。同时他对当下的书风提出了批评,风源太少,而且一风一面,缺乏个性。看一个人的作品,写得不错,却似曾相识,总感到在哪儿见过;看一群人的作品,都写得不错,却分不清你我,千人一面。形成这种局面,就是没有穿好各自的衣服。
这种强调神韵的作用无疑是对的,没有个人的风貌绝不是好的作品。神韵一定要将个人风格与时代风格有机地统一起来,同时必须找到适合表现这种风格的独特形式,忽视形式的作用也是不可取的。
我曾用打油的形式将书法的标准等级划分为三类:
优秀书法的标准:
这三类都强调了神韵的问题,第一类“自创诗文”自不必说,二、三类也必须“无匠气”、“ 有情意”,没有神韵,没有个人风格都不能称为创作的书法作品,而只是练字而已。
最能体现神韵的莫过于自创的诗文优秀书法作品了。在《涌泉国际书法大展作品集》的322幅作品中,自创的诗文作品屈指可数,大部分写的都是古代诗文。在自创诗文的作品中,首屈一指的应该是刘正成的《涌泉山庄记楷书轴》了(图12),这篇入情入理、情真意切的美文与明清书风的散淡情趣相融(碑帖互渗),一改以往浮躁的书风,宁静、散淡,舒性、扬理,确实是一幅耐看、耐读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