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高雄,偶遇了一位台湾老兵(随笔)

(2013-07-01 06:40:07)
标签:

故事

地狱

青春年华

陈晓楠

底气

文化

分类: 杂文随笔

在高雄,偶遇了一位台湾老兵(随笔)

——台湾走马观花之五

孙柏昌

 

6月12日,夜,高雄。

天气溽热。夜市更热。

张望着那些热气腾腾的摊位,茫然不知所食。

一个老人走近:

“大陆来的?”

“是的。”

“我是老兵。四川人。23岁来台湾,六十多年了。”

老人面色红润,乡音未改。他说,还是两岸开放好,时常看到故乡人。他话音豁亮,底气足。

老人好象知道我是来夜宵的,很匆忙。

“去吃吧。吃饱了。”

他与我匆匆告别。

我望着他的背影,猜想;也许,他时常在这个时间来?只是为了与陆客匆匆地说上几句话?

六十多年前,也是这样的夜色,大海,当大陆的影子在浓浓的水雾里渐行渐渐远,最终被大海淹没了的那一刻,那个23岁的年青人,他那湿润目光里汪洋着多少乡愁?

台湾有多少大陆来的老兵?导游阿荣说,有200万;看凤凰卫视《原乡》系列专题,陈晓楠说,有60万。走过台湾,到处留下了老兵的影子。桃园县的水蜜桃,阿里山的茶园,还有那横穿台湾中央山脉的公路……台湾老兵的青春年华印在了台湾的青山绿水间。

阿荣和一个老兵的儿子是同窗好友。他对台湾老兵的命运有着许多慨叹与同情。在花莲北回归线的太平洋那美丽海滩上,至今依然可以看到一个捡垃圾老人的身影。他是台湾老兵,八十多岁了。阿荣把把大巴上的矿泉水瓶收集起来,送给了老人。他说,每次来,他都会这样的。

我对台湾老兵,也有着别样的感情。我二嫂的二哥,也是在1949年从青岛去了台湾的。当时,他只有19岁。一别两茫茫。家里,有他的妻子、女儿。记得的,女儿好象长我一岁,很漂亮。春节时,她偶尔会来。她像一个影子,默默的。我几乎没有听到她说过什么话。她的眼神总是忧郁着。

两岸可以互相探亲(我的大学同学是金门谈判五人小组成员之一)时,二嫂也曾让我寻找过她的二哥,却始终不见音信。此次在台湾,阿荣说,有来自山东的200多个学生兵,好象死于一次政治劫难。我没有多问阿荣。因为那些始终惦记着的人,大多已经故去了。他的那个漂亮的女儿,好象也不在了。

太多的生离死别!

“一将功成万骨枯!”

政治残酷,战争本身就是流血的政治。

我记得,前几年,时任国民党主席的吴伯雄拜谒南京中山陵时,曾经挥毫写下了“人民最大”。人民几曾最大?

最近的“棱镜门事件”,也从另一个侧面注解了美国式的民主。人民算什么?我随时都可以监控你。网游也不自由了。电视上时不时地闪过斯诺登形象,一个漂亮的年青人,看起来也是一个善良的人。他预知自己一生将被追杀,却毅然为自己选择了“地狱”。他或许认定了“人民最大”?

凤凰卫视的《原乡》在大巴刚刚播放了两集,我的台湾之行便结束了。我知道,台湾老兵的故事永远不会结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