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读物中,存在着大量带给孩子心灵启迪和温馨感动的童话。丰富的想象力把美的事物形容得更美,以致成年后仍怀念那个美丽到沉醉的阅读岁月。可是,作为向孩子推荐读物的大人,至少我这样认为,是不是该反思下,我们的出版界给孩子提供的适龄读物是不是应该更丰富?固然需要读到“真、善、美”,同时也需要有读物启发科学兴趣。而后者,在我们的认知益智类图书中,很少看到有适合3-6岁幼儿的趣味读物。国产原创的就少之更少。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一个重功利重实际效益的时代,我们看到无数的人蜂拥报考XXX,却有很少的人倾醉科学研究或实业创建。在这个时代,一切费时费力、成效慢的活计都会遇到冷眼,人们似乎失去了对科学工作者最起码的敬意和认同。我们看到大多数出版者很容易委身于这种潮流。
让幼儿会阅读,怎么样能看到成效呢?阅读给人的影响是隐性的,只有成年后才知道其深刻。不,家长要马上看到孩子会表演、会讲述。孩子拿到一个个可以扮演角色的头饰表演得多开心,是呀,还会背诵,会用好听的词语......如果那些头饰、手偶在有些时候换成指南针、指北针等等,孩子的好奇心是不是可以被挖掘出来呢,喜欢的兴趣会更丰富呢?
啰嗦了半天,有些言语激动。
今天贴图的是我淘到的一本80年代的图画书《孵娃娃》。画者与《美丽的空想家》相同,还是姜成安和吴带生。文字作者是林颂英,与《动物园》的相同。童趣生动的语言,想必深刻。
林颂英,原名蔡世泉,1930年3月生于上海。童话作家,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科普创作协会会员。16岁因患类风湿关节炎终身残废,17岁开始自学后,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并发表作品,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为儿童创作。上世纪80年代,外文出版社、海豚出版社已将其作品《雄鸡大叔》《动物园》《绿色王国吃大王》等多种图书译成英、法、西、德、日、葡萄牙、阿拉伯等文字在国外发行,获得了极大的赞誉。
别的不说,《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作者就是林颂英。
《孵娃娃》是一篇科普童话。2岁以上的孩子,妈妈可以试着讲这个故事给他们听。孩子知不知道杜鹃鸟把蛋下在别的鸟的窝里?他们能说出多少动物是卵生的?哈哈。配上书中名家大手笔却童趣盎然的图画,今天不再版它真是可惜。
孵娃娃
林颂英 文
姜成安、吴带生 画
外文出版社出版
1984年(24开)第一版
语种不能判断,译文为原出版社夹附。

这是扉页图。居然有前环衬的效果。实际上后环衬也有这个图。
80年代的图画书,设计上已经有环衬,且图暗示故事的内容,很难得。
书中的小角色先亮相了。它们有共同的特征,在孵蛋呀,呵呵。
春天来啦!杜鹃鸟第一次生蛋,还不知道怎样孵娃娃呢!
芦花鸡大婶很会孵蛋。她整天蹲在窝里,抱着蛋,连东西也忘了吃。

杜鹃鸟飞来说:“请问您是怎样孵娃娃的呀?”
芦花鸡大婶说:“我蹲在窝里, 用暖烘烘的身体抱着蛋,得抱上二十一天, 才能孵出鸡娃娃呢!”
杜鹃鸟摇摇头说:“这样腿要蹲麻木啦!多麻烦!”说着就飞走了。

沙漠里有一对大鸵鸟,在沙地里掘了一个坑。他们在坑里堆上一些石块和干草,
做了一个窝。鸵鸟妈妈在窝里下了许多蛋。
杜鹃鸟飞来说:“请问,你们是怎样孵娃娃的呀?”
鸵鸟爸爸说:“孵娃娃的事, 多半是我在操心哩!我的个儿大, 蹲在窝里
可以把蛋全捂住,白天,鸵鸟妈妈就出去找吃的。”
杜鹃鸟摇摇头说:“鸵鸟爸爸孵娃娃, 鸵鸟妈妈找吃的,有这样的怪事!”
说着,就飞走了。

树林里,犀鸟爸爸和犀鸟妈妈在一棵大树洞里做窝,做好窝, 犀鸟爸爸就用
烂泥拌着木屑,把犀鸟妈妈封在洞里,只留一个小“窗口”。
杜鹃鸟飞来说:“请问,你们是怎样孵娃娃的呀?”
犀鸟爸爸说:“犀鸟妈妈在窝里下蛋、孵蛋,我每天给她送吃的了。小犀鸟孵出来,
就啄去洞口的泥块飞出来。”
杜鹃鸟摇摇头说:“孵娃娃还要把犀鸟妈妈封在树洞里,太麻烦!”说着,就飞走了。

乌龟妈妈在沙滩上下了六个蛋,她把蛋埋在沙土里。
杜鹃鸟飞来说:“请问,您是怎样孵娃娃的呀?”

乌龟妈妈说:“我每天要来看看,抓几把沙土把蛋盖好。 太阳一晒,
沙土热烘烘的,就能孵出娃娃来。”
杜鹃鸟摇摇头说:“我可没有这么耐心,这个办法也太麻烦了。”
说着,就飞走了。

花母鸭带着四只小鸭在小河里找吃的,杜鹃鸟说:“人家都还在孵娃娃,
怎么您的孩子已经长得这么大啦!”
花母鸭说:“孵娃娃不用我操心,我下了蛋,芦花鸡大婶帮忙孵蛋。”
杜鹃鸟听了,高兴地说:“下了蛋,请别人孵,这个办法真好!”
杜鹃鸟不会做窝,也不会孵蛋,她飞到山雀窝里,下了一个蛋,
又飞到画眉鸟窝里下了一个蛋。

一天,山雀窝里孵出几个娃娃。有一个娃娃个儿特别大,吃得特别多,她总是把
别的小鸟挤开,大口大口地吃山雀捉来的虫子。
这个鸟娃娃长得不像山雀爸爸,也不像山雀妈妈,原来是懒妈妈杜鹃鸟的孩子啊!
漂亮的后环衬。环衬也叫蝴蝶页。就像舞台的幕帘。期待它拉开,不愿意它合上。
封底。
遗憾的是有些脏迹。
封底的那张图,大大的花蛋正是杜鹃鸟的娃娃。余音绕梁。
80年代的图画书设计,今天仍不可及。时代在进步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