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的形成与“束臂实验”
关键词:血栓形成
束臂实验
在人群高血压防治领域人们最关注的并发症是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短暂性脑缺血、脑出血、脑血栓、尿毒症、眼底出血失明,这些并发症的发生是因为心脏射血的压力超过了心脏和血管承受的生理极限才会引起。
冠心病心绞痛(冠状动脉血管痉挛)和短暂性脑缺血(TIA-脑血管痉挛)容易被大家理解。脑出血、眼底出血失明、肾小球动脉硬化尿毒症(人体产生的有害物质不能及时排出)也容易被大家理解。人们难以理解的是高血压会使血管壁发生血栓,血压再次升高超过了本人既往血压的最高值冲掉了血管壁附着的血栓引发脑血栓、心肌梗死的现象。所以,了解血栓形成的过程才能理解为什么国家要大力开展人群高血压防治工作降低心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的道理,才能理解为什么“能降压才是硬道理”。否则,就会出现无知的“降血压会引起脑血栓”的错误概念。
我们可以用医学的“束臂实验”和法医破案中的“尸斑”两个例子说明血压低不会发生血栓。两者都是人体血液停止流动后发生的现象,前者是检测人体出凝血障碍的实验,后者是法医破案中用“尸斑”判断人体死亡时间的依据。所以,人们用血压降低解释会发生血栓的观念是错误的。甚至,出现夜间血压低会发生脑血栓医生们不敢用降压药的怪现象。
2008年美国医生发现了很多降压药维持不了人体24小时平稳降压而发布了世界首部《难治性高血压治疗指南》,强调了夜间睡前增加降压药保证夜间血压的平稳。但是,我们的医生们至今还在强调着“一天一口水一片降压药”的降压模式。所以,难以缓解我国目前心脑血管病事件的“井喷”现象。有些地方靠着推广脑血栓的溶栓治疗、CT诱导下的放血治疗脑出血(适宜卫生技术推广项目)的技术应对着每年300多万高血压引发的心脑血管病死亡事件。
教科书规定人体正常收缩压标准是90-120毫米汞柱,低于90毫米汞柱是“休克”的血压。但是,您不难发现很多年轻的矮个子人和未成年人的血压是低于90毫米汞柱的,尽管会出现头晕等症状但没有脑出血和脑血栓发生。
另外,在人群高血压防治工作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原本血压控制很理想的患者会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血压断崖式下降引发了短暂性脑缺血(TIA)现象或血压急剧的升高冲掉动脉血管内的斑块导致脑血栓或脑血管破裂出血。所以,长期跟踪治疗高血压患者很有必要。对血压骤升或骤降都应该及时联系医生指导治疗防止发生心脑血管病事件。
值得提出的是,1988年我们就有了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NAH降压技术,1992年就实现了人群高血压防治的微机管理,1997年《世界高血压联盟通讯》刊登了中国高血压联盟刘力生主席报道我们用微机跟踪治疗随访高血压患者的工作,2003年10月8日NAH降压技术与微机管理技术就纳入了国家卫生部推广计划项目。微机、微信的使用早已经使人群高血压防治变得水到渠成易如反掌。
几十年前西方人就提出了高血压防治工作已将向着人文学社会学迈进,而我们的医生至今还缺少这方面的人文教育。一些地方的人群高血压防治工作还停留在早些年“一天一片降压药”的治疗水平,人们对高血压的认知停留在高了脑出血,低了脑血栓的水平。很多血压高的人担心降压药的副作用迟迟不敢用药,更有甚者“懒的”用药错失良机,寄希望于医保高额的报销比例。所以,普及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很有必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