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类高血压标准百年的遗憾

(2024-06-09 06:14:53)
标签:

聪明反被聪明误

分类: 杂谈
人类高血压标准百年的遗憾关键词:高血压标准    平均值    标准差
    1896年人类诞生了第一台水银台式血压计,一百多年来人们都在探讨血压的标准,而且至今都没有停下脚步。先是美国的保险公司为了减少理赔雇统计学人员计算出没有标准差的心血管病死亡人群生前血压平均值的160/95毫米汞柱做为了增收保险金额的高血压值做为了人类高血压标准。
    1998年8月医学家们发现执行了近百年的160/95毫米汞柱的人类血压标准没有降低各国的心脑血管病而讨论通过了将人类的高血压标准降低到140/90毫米汞柱。
    实际上将收缩压与舒张压相提并论依绑在一起是没有理论依据的。因为,两者之间没有线性关系。而且,随动脉硬化加重血管弹性降低舒张压是逐渐下降的,与收缩压之间形成了剪刀差。所以,一百多年来医学界被收缩压表面现象迷惑,只注意到老年收缩压升高从没有关注老年人舒张压不断下降的现象,甚至还专门研究了“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的治疗,很少提及老年舒张压下降的问题。教科书仅仅提及测量血压时舒张压能降到“0”的现象,而且,为了回避过去的“舒张压是保障心脏本身供血的”论点,错误的提出了测量血压时遇到舒张压降到“0”的情况在记录时采用“变音”记录,回避着“血压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论点的错误。
    2008年我依据人体基本物理学现象提出“身高血压值”(身高毫米÷13.6)标准,得到了中国心血管病顶级专家胡大一教授的认可,2011年4月17日,他邀请我在国家会议中心作了介绍。十几年过去了,得不到一些人的认同,他们不顾大人的血压高于小孩是由于身高变化决定的,用统计学错误的没有标准差的死亡人群生前血压的平均数横向比较个人血压,不承认身高2米与身高1米人的血压会有差距,闹出了2米26人血压146/110 毫米汞柱是3及高血压的笑谈。
    医学界“认可”与“认同”决定了不同学术水平视角的认知水平,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每年国人会出现300多万高血压相关疾病死亡的“井喷”现象,不难理解当代医生猝死的怪现象
     那年我在国家会议中心介绍“身高血压值”之前是孟教授讲的人文,他说了一个令全体医生颜面扫地的事情,“医生的智商水平是中等偏下的”。因为伤害了大家包括了本人的自尊,我一直不愿意与“身高血压值”一起讲出来。我从1988年开始搞人群高血压防治工作,直到2008年才发现了身高血压值实在是太笨了,假如在1998年就发现了血压与身高的关系,知道了球星与笑星身高对血压的影响告诉高血压患者哪还会有中国连年的心血管病死亡事件的“井喷”现象。
    “我能理解,我是搞建筑的,楼盖的多高水压得上去,要不楼上没有水。”当我说那患者1米7的身高,血压不能超过125毫米汞柱并告诉计算方法时他如是说。
    遗憾的是十几年过去了,一些人还不知道自己血压比童年时的血压高,闹不清血压是随年龄升高还是随身高升高,让西方统计学家制定的死亡人群没有标准差的血压算数平均值标准误导了一百多年。一群智商水平“中等偏下的”人“不识庐山真面目”,每年沾沾自喜的交流着各国心血管病防治的“经验”,推波助澜成了“解铃”和“系铃人”。
    “聪明反被聪明误”,问题是一些人并不聪明。所以,不知道一百年以后的医者能否明白高血压患者口中“楼高水压高”的道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