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人血压数指导心防工作
关键词:高血压标准
身高血压值标准
2022年11月中国自1998年执行的140/90毫米汞柱高血压标准发生了动摇,有人要将高血压标准修订为130/80毫米汞柱,是为了使更多的高血压人受益,大方向是对的,但是一夜之间多了2亿高血压患者打乱了医疗秩序也是难以令人接受的。仔细想一想那两个“标准”之争都是基于死亡人群生前血压的平均值即解决不了全部高血压患者治疗的公平性又解决不了国内心血管病事件“井喷”的现状,到底有多大的意义还很难说。忽然间又有降压防癌的信息露出来又增添了“猛料”。其实,换个思路用活人的血压标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血压是物理学现象。1.90米对应的最高血压值是140毫米汞柱;1.77米对应的最高血压值是130毫米汞柱;1.63米对应的最高血压值是120毫米汞柱;1.50米对应的最高血压值是110毫米汞柱。不同身高对应的最高血压值向下浮动20毫米汞柱是每个人心脏负荷的最佳工作状态。
“身高血压值”解决了人类几十年执行的正常血压标准收缩压90-120-140毫米汞柱标准间的差值问题。即:正常血压90毫米汞柱底线值源于1米50身高人的血压底线值,120毫米汞柱是1.63米身高人对应的最高血压值,130毫米汞柱是1.77米身高人对应的最高血压值,140毫米汞柱是1.90米身高人对应的最高血压值。
高血压标准与国籍、学科、学历、资历真的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人体的自然基本物理学现象而已。对高血压标准认知的一百多年的错误能延续到现在就是个笑话而已。这个笑话本应该结束在2008年我应国内外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的邀请在国家会议中心的专题讲座。遗憾的是国内医学同仁没有反应过来,还在为西方死人生前的血压平均数摇旗呐喊。那人为的高血压标准是早就应该淘汰的,现在为了淘汰的东西大动干戈是很无聊的事情。
不要拿2亿高血压新患者用药经济压力说事,用身高血压值标准衡量现在的高血压患者远远多于这个数。至于经济承受力只要将有关专家认为的消耗在心血管病领域的那些“安全”、“无效”、“无副作用”的药清除1/3的份额就足够新患者的治疗费用了。当年首钢的心血管病防治模式被WHO向全球推荐的无非就是“尼群地平”+“阿替洛尔”+“氢氯噻嗪”利尿剂,再多一点的就是圆珠笔、笔记本加医务人员电话随访。比现在的医疗水平土的掉渣的方式把就把首钢职工心血管病死亡率压下来十几个百分点堪称是奇迹了。
再者,也不要拿患者多管理难题说事,1995年6月我就应世界高血压联盟主席的邀请在首届“世界高血压控制大会”交流了中国的高血压防治技术与微机管理。1997年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刘力生教授在《WHL.
NEWSLETTER
51/1997》介绍了中国秦皇岛采用微机随访高血压患者把中国高血压联盟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的消息。
1996年10月,中国两院院士吴英恺邀请我在北京安贞医院召开的多省市心血管病防治与流行的会议上介绍了我们的高血压防治与微机管理技术技术。吴英恺院士当即提出了全国布网计划,二次为我们的工作会议题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吴阶平副委员长为我们的会议题词:“高血压病影响全身
综合防治效果佳良 控制疾病自我保健
普及知识依靠人民”。
2003年10月8日,我们的NAH
降压技术与微机管理纳入国家卫生部向全国推广的适宜卫生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通告》2003【卫通】17号)。卫生部疾控局孔灵芝副局长多次到我们在各省召开的推广培训会上做报告指导工作。
如今5G年代了,十几亿人的核酸信息都能瞬间解决,我国的高血压心血管病的防治工作确进展缓慢,还停留在10毫米汞柱标准之争,停留在“长效”、“短效”降压药之争是令亿万高血压患者遗憾的事情。更麻烦的是连年轻的医生都发生了心脏猝死现象我们的医疗工作拿什么面向百姓。《柳叶刀》上“监测能力强
控制能力弱”(2015年9月22日《健康报》《应对慢性病,我国能得多少分》)排名倒数第四的现象还要持续多少年能让患者看到希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