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儒、释、道其本一回事,之于周易基本原理。

分类: 如风、如歌 |
中国文化儒、释、道其本一回事,之于周易基本原理
作者:魏国平
实学,虚(玄)学,有了人这个人/神//合体之//物/悟其实归于有/无——【熔·融】。文化而言:中国文化是将实学与玄(虚)学关系处理最【合式】之文化【样式】,归于周易归于道(专名)
实学(分类学科,基于所谓实在、实验实证),——I(我) //物质/精神// me(O,心,阴、隐,周,元,圆,缘),——虚(玄)学(宗教,信仰,什么主义)
中国文化宗经周易,其基本原理可以囊括诠释儒、释、道,何谓宗经?和謂宗经。经、纬之经,其它归于或可归于纬经。
可兰经、圣经等同样当归于周易经之属,它们应当归于纬经。周易经,是人、人类基于自然天、地、人的种种关系之结构、解构,分析、总结、判断,结论性抽象/具象融合之文本,地球人类唯一可以称为经之书。周易基本原理,所谓易理:系辞传上·第四章——《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中国为何分类学科稍弱一些子?其道理在于:我们祖先认为于历史长河中,诸多分类学科之于人类这个片段意义有限。而观历史之纵横,于有限时间空间?分类学科又具有某些实在意义,这些当可以适度调整(即加入分类学科依然有价值,尤其于开放状态下与不同文化碰撞的历史进程中,尽管是片段)。而作为自然道之理想化的中国和文化内核追求道之德得,因为生命之有限,片段经常具有某种绝对现实意义?然,殊途同归亦是一说。钱学森之问,李约瑟之问,谁之问?钱学森、杨政林们恰恰受到中国文化得良好元素之影响至深——其不知道或感觉弱而已,包括胡适、鲁迅们也。分类学科得成就,即分类学科成就而已,有其价值而意义有限。
周易经,经文部分外译合式,可以有巨大影响力。慢慢来,不急,急啥子?呢~
中国经学之通俗化教育,应当尽快展开。谁来教授,一个大大的问题——
那些个纬经之共同点,在于:讲故事,七扯八拉,神化。用周易——经作为经,即可看得十分清楚,明白。中国文化正宗:没有神,或自然泛神。有自然大神,大律,道神。
对于中国文化认知可定性为人类干(杆)文化体系,其它文化可定性为枝文化体系,大致合式。树,枝干相成,归于和也。
后一篇:译注:魏国平《道德经》第二十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