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原文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译文
称王天下的人有三件重要的事(议订礼仪、制定法度、考订文字规范)。做好了,也就少犯过错了吧!周代以前的礼仪制度虽然很好,但如果无从考证的活,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也就不会听从。处在下位的圣人,虽然善于制作礼乐,但由于没有尊贵的地位,也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也就不会听从。所以,君子治理天下之道应该以修身为根本,并从老百姓那里得到验证,考察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做法而没有悖谬,立于天地之间而没有违背,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等到百世以后有圣人出现也没疑惑。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这是知道天意;等到百世以后有圣人出现也没疑惑,这是知道人意。因此,君子对社会制度有所变动而世世代代成为天下后人的指南,有行事而世世代代成为天下后人的法度,有出言而世世代代成为天下后人的准则。距离君子远的人常有仰望之情,距离君子近的人也没有厌倦之意《诗经》说:“在那里没有人怨恨,在这里也没有人厌恶。几乎从早到晚都操劳,以永久保持美好的名誉。”君子没有不这样做而能很早在天下获得名望的。
解读
这一节首先强调议订礼仪、制定法度、考订文字规范是称王的三大要件,其中议订礼仪既要考察过去的礼仪制度,又要德位相配,制礼作乐,这样才能让老百姓心悦诚服。上面讲了圣人之道,这里又提出君子之道,是指君子治理天下之道。君子治理天下之道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本诸身”是指以修身为本,这是说君子为政之道以修身为本。孔子回答季康子问政说“政者,正也”,后继续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季康子是鲁哀公时的正卿,是当时鲁国政治上最有权力的人,他问孔子什么是政治。孔子用一个“正”字概括,告诫季康子为政时自己首先要“正”。为政者起到表率作用,谁敢不正?孔子认为为政的首要前提是正已,正己才能正人。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是说为政者自身端正、德高望重、身体力行,不用下命令,臣民也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为政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臣民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臣民也不会服从。《大学》也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把修身看成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征诸庶民”是指为政之道要从老百姓那里得到验证,看能否行得通,看实效如何。这是基于民本思想而提出的。为政之道,就是治国理民之道,贵在重民,以民为本,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样才能“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孟子·尽心下》)。“考诸三王”即考察夏、商、周三代先王的为政之道。“三王”都是古代圣王,他们的为政之道就是王道政治,是儒家心目中理想的政治模式,后代君子治国理民就要传承王道政治。“建诸天地”是指立于天地之间。儒家讲三才之道,《说文解字》:“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圣王立于天地之间,沟通天地人而没有违背。“质诸鬼神”是指通过占卜等方法质询于鬼神而进行决策。古人为政有一项是通过卜筮问鬼神以决疑,没有疑问了才开始行动。因为鬼神是天人之中介,通过卜筮决疑,可以反映天意。《孟子·万章上》也说:“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万章对尧推荐舜舜终得天下这件事心存疑问,于是向孟子请教,孟子回答说,古代尧、舜、禹这些圣王是通过祭祀百神而获得天命的。“百世以俟圣人”是指君子治理天下要有道德的高度,要经受历史的考验,等到百世以后有圣人出现也提不出什么质疑的地方。这个要求当然是很高的,可以说是一种理想。君子如果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就会在动、行、言三个方面世世代代成为天下后人的指导、表率、准则,这就是儒者们崇奉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