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签: 杂谈 | 
原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译文
广博地学习,审慎地询问,慎重地思考,明晰地辨别,切实地实行。要么不学,学了不会就不放弃;要么不问,问了不懂就不放弃;要么不思考,思考了得不到什么就不放弃;要么不分辨,分辨了不清楚就不放弃;要么不实行,实行了不扎实就不放弃。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自己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能做到的,自己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果真能够做到这个地步,即使愚笨也必定能够聪明起来,即使柔弱也必定能够刚强起来。
解读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儒家的为学之道,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五个阶段。“博学”是指兴趣广泛,视野开阔,广博地学习,广泛地涉猎,有丰厚的积累。“博”还意味着博大的胸怀和宽容的态度,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因此博学才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没有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审慎地探询、深入地追问,具有怀疑精神,培养理性。“审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大脑谨慎地思考、周密地思索,仔细考察、比较、分析,探求真谛,把握规律,这样才能遴选消化,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辨”为第四阶段。为学时需要明晰地分辨、明确地判别,识别是非,分清黑白,判定真伪,不然,所学就可能会鱼龙混杂,真伪并存,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学以致用,笃实地践行,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只有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以上五个阶段,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四个阶段合起来可以叫做“学问思辨”,最后一个阶段可以叫做“躬行实践”。这两部分加到一起,就是知行合一。《礼记·儒行》篇说儒者“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这里只提到“博学”和“笃行”,其实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包含了审问、慎思、明辨,这样,由博学到笃行就构成了种内在的逻辑环节。朱熹《论语集注》引程子云:“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这五个方面或五个环节缺失一个就不能称为“学问”。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有“弗措”的精神,这五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轻易放弃,而且要花大力气,下大工夫,“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最终由愚而明,由柔而强。“弗措”的精神,也就是《荀子·劝学》里的名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态度,也就是“笨鸟先飞”、“勤能补拙”的态度。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