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何老爱哭穷?
(2018-06-03 14:16:03)
标签:
健康精神分析情感文化杂谈 |
作者:马健文 微信公众号:psy-key
“最近穷死了,老公刚换了新车,拉着我一起吃土”,小优向闺蜜哭穷道。闺蜜也不示弱:“我也是呀,之前去马尔代夫旅游花费太大,一直还没缓过来。” 谁知另一个家境很好的闺蜜也加入哭穷行列:“谁说不是,今年行情一般,我在股市里也亏得想哭。”另外两人对她只翻白眼,小优说:“得了,你这瘦死的骆驼都比马大。”
在社交中,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哭穷是会传染的。穷,本身是一件不太上台面的糟心事,可在非正式的社交场合人们为何争先恐后,乐此不疲地哭穷呢?
首先,哭穷是一种自嘲式的解压方式。很多哭穷者并非生活真的困难,衣食不愁的人照样会哭穷,生活虽不算差,可是收入未能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欲望:这是理想与现实的差异让他们觉得自己穷。这种穷并非真的物质贫乏,是一种假性的“心穷”。不管是真穷还是心穷,把它说出来都会释放些负面感受,让自己感觉好一些。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抑制表达情绪是一种不健康的方式。而把情绪表达出来,即便是负性情绪(如焦虑),会让人感觉更好。所以,哭穷会有利于人们把自己对物质生活的焦虑情绪释放出来吧。这让我想起另一项研究,其结果显示,当人受伤时喊疼,竟然真有缓解疼痛的效果。其原因是喊疼时,就像是发送一种干扰信号给到大脑,从而缓解疼痛。把穷喊出来,也是自己发送干扰信号来麻痹自己因不满现状而产生的痛苦吧。
其次,哭穷会在社交中相互传染,这是一种“从众心理”在作怪。当别人都在喊穷时,你偏说自己很富有或干脆缄口不言,会让你感觉到一种偏离团体、特立独行所带来的压力。所以,团体的气氛会迫使你也得学着哭穷。正如小优那个家境很好的闺蜜一样,也许她并没有物质生活的烦恼,当大家都在哭穷,她也是不自觉地加入了哭穷的行列。
第三,哭穷是一种社会责任的规避。社会赋予了成功者以更多的社会责任,比如有钱人不主动买单会被人说小气,有权的人不愿帮忙会被人说成冷漠。而相对处于劣势者似乎就能很有理由地避开一些责任,获得更多的理解甚至怜悯。所以这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越有钱更爱哭穷,而有些穷人却为了不让别人可怜自己而强装慷慨。
第四,哭穷有时也是一种变相炫富。正如文首例子中的小优哭穷,其实是在炫耀自己老公刚买了新车,而闺蜜则是在炫耀自己的马尔代夫之旅花费不少,非常豪华。另一个闺蜜则暗指自己在股市里面有好多富余资金。明着是哭穷比惨,实则是攀比炫富,只是很好地包装在哭穷的外衣里面罢了。
哭穷,若作为一种自我解压方式当然是有利于负面情绪释放的。但若是见人就哭穷,或为了回避一些责任而哭穷显然容易招来反感,影响别人对你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