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力学文:读好书,勿自弃
(2017-10-19 16:49:51)
标签:
健康精神分析情感文化心理 |
作者:马健文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爱因斯坦,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无疑是世界公认最聪明的人之一。可谁能想象,他三岁还不会说话,父母曾担心他的智能是否会不及常人。直到10岁时,父母才把他送去上学。而在学校里,他因为反应迟钝,经常被教师呵斥、罚站,大家都称为“笨家伙”。有的老师甚至指着他的鼻子骂: “这鬼东西真笨,什么课程也跟不上!”可是爱因斯坦并没有因此而自暴自弃,在中学时,他喜爱上了数学课,然后开始在书籍中寻找精神力量。就这样,在书中他了解了阿基米德、牛顿、笛卡尔等科学家的观点...从此,知识为他开拓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大学毕业时,正赶上经济危机爆发,他失业在家仍坚持靠讲授物理维持生活。在这段日子里,他写出了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开始得到了社会和学术界的重视。短短的时间里,竟然有15所大学授予了他博士学历,多个国家的著名大学也想聘请他做教授。
显得不够聪明,遭到轻视并不可怕。最可怕的其实是相信别人的评价后的自我放弃。如果爱因斯坦年轻时没有坚持自己对数学和物理学的热爱,历史上就少了一个改变人类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故事,对处在困惑中的青少年相当具有教育意义。中国的经典著作《弟子规》中也说道:“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意思是说:“不要自暴自弃,也不要自甘堕落。圣贤的境界虽高,也是可以通过循序渐进努力达到的。”爱因斯坦虽然是国外的物理学家,但他的坚持正是“勿自暴,勿自弃”的表现,而他最终的蜕变也正好验证了“圣与贤,可驯致”的道理。
爱因斯坦成名后,有次许多年轻人缠住他,要他说出成功的秘诀时,他信笔写下了一个公式:A=x+y+z,并解释道:“A表示成功,x表示勤奋,y表示正确的方法,那么z呢,则表示务必少说空话。”除了勤奋,他还强调了正确的方法和少说空话。成功并不是盲目的勤奋,正如学习知识也不是盲目地学,方法、思路很重要。爱因斯坦正是通过书本,站在阿基米德、牛顿、笛卡尔等前辈伟大科学家的肩膀上,才得以开阔了自己的思维。
《弟子规》中也说道:“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意思就是说:“不是益书、好书,就不要去看,因为不好的书容易蒙蔽人的思想, 破坏人的心志。”书本对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世界观影响确实很大,建议家长要用心为青少年从小挑选书籍,但也不能只考虑书本的益处,要兼顾趣味性和孩子的接受程度。不仅让孩子能多读好书,而且愿意读书。家长可经常与孩子聊聊看书的收获,让孩子不自觉地对自己看过的内容进行总结。在潜移默化中,孩子就在书中拓展了自己的眼界,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