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弟子规》余力学文:学习时的方法和态度

(2017-06-11 11:15:50)
标签:

健康

精神分析

情感

文化

心理

 

作者:马健文  微信公众号:psy-key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王瞻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学者,自幼喜欢读书。他读书的时候,专心致志,即使有再大的干扰,也不分心。有一天,王瞻和同学们正在学堂里读书,忽然外面传来一阵锣鼓声,十分热闹。原来附近一家有钱人家正举行婚礼,许多同学都坐不住了,纷纷去看热闹,不一会儿,同学们都跑光了,只有王瞻坐在自己的位子上,继续阅读文章。老师见只有六七岁的王瞻竟有这样大的自制力,十分佩服。后来王瞻终于成为一位著名的学者。

大多数人读书时都能做到口眼合一,也即一边看一边读,然而真正用心的人却是少数。正如王瞻的例子,同学们听到锣鼓声都跑开了,而年幼的他能做到不为所动,正是因为他用心读书,所以内心不那么容易受其他东西的影响。《弟子规》余力学文篇说道:“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意思就是说:“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做到了心眼口合一,不仅效率高,而且吸收更好。这里的用“心”用现代语言可理解为:读书时要一边读一边用脑琢磨思考,集中注意力。

​对于读书学习时应抱持的心态,《弟子规》余力学文篇还说:“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意思是说:“一本书才开始读没多久,不应该又欣羡其他的书。这样永远也定不下心。必须把这本书读完,才能读另外一本。在制定读书计划的时候,不妨宽松一些,实际执行时,就要加紧用功,不可以懈怠偷懒。日积月累功夫深了,原先窒碍不通,困顿疑惑之处自然而然都迎刃而解了。心里有疑问,应该随时做笔记。一有机会,就向良师益友请教,弄懂真正的含义。”

在这些心态中,随时笔记,积极提问可能对于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比较困难。究其原因,他们大多因为害羞或怕遭人耻笑而难以做到。这时,故事和榜样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家长可以给他们讲孔子的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历朝历代的中国人都把他尊为圣贤,学问的代名词。然而,孔子却曾说:“余非生而知之者。”意思是说: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来就有学问的。有一次,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祭祖的典礼。他一进太庙,就向人提问,几乎每一件事都问到了。当时有人讥笑他:“谁说孔子懂得礼仪?来到太庙,什么事都要问。”孔子听到人们对他的议论,答道:“我对于不明白的事,每事必问,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