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就得过“半称心”生活
(2017-04-27 16:01:21)
标签:
健康精神分析情感文化心理 |
作者:马健文
杭州灵隐寺中有这样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这副对联语言朴素直白,却蕴含深刻的哲理,妙处就在“半称心”这个“半”字上。李岩是一家国营企业的领导干部,今年刚从原岗位上退休。一直公务缠身的他原本期待着退休以后悠然自得的生活,可是过不到几个月他就开始觉得闷闷不乐,原来经常高朋满座的家,慢慢变得安静下来。他甚至觉得是门厅冷落,人走茶凉。时间是多了,可是价值感却少了。
如果李岩能看到这副对联,或许能重新定义自己退休前后的生活转变。退休前,他总是被工作需要,被他人需要,似乎显得自己很有价值,可是时间却是属于别人的。退休后,时间是属于自己了,而他却不再被工作、被社会需要。鱼和熊掌总是难以兼得,若李岩能抱持一份半称心的心态,或许能接纳自己的所失,看到自己的所得,学会重新寻找属于自己退休后的新生活意义。
“半称心”应如何解读?对老年人来讲,皆已过了追名逐利的年纪,需要开始逐渐回归自我。与处在奋斗路上的年轻人不同,老年人若对身边事或事要求过高,却不再具有太大的精力和时间去改变,只能徒增烦恼。但这并不代表老年人不能继续发挥余热,老年人仍可以追寻梦想,只是也更需要少些刻意,多一份享受过程的心情。所以,“半称心”首先应解读为:不追求完美,更能接受遗憾。
更近一步讲,“半称心”在提醒我们,要多看到那一部分称心的生活,忽略那些不称心的生活。这是一种多看见美好的生活态度。揪住问题不放的人,总是深陷于问题之中。只有跳出对问题的纠结,人才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看见麻烦以外的世界。那么,生活中如何实践“半称心”的心态呢?
健康半称心:健康问题是老年人都要面对的问题,正所谓年轻时,病怕人。年老时,人怕病。年纪大了,各种病痛容易找上门来,有些老年人会感到失落。“半称心”是接纳生命变化的自然规律,坦然面对日益衰老的身体机能,避免过分关注身体健康。
婚姻半称心:有些夫妻年轻时各忙各的,共处的时间短还能相互珍惜。到年老了,耳鬓厮磨,反而看彼此不顺眼,多了矛盾和摩擦。“半称心”是提醒自己毕竟人无完人,多点看到对方过往的付出,更能忍受彼此的差异。
子女半称心:为人父母总希望子女过得好点,因此有些老人家会期待子女按自己理想的方式生活:如早结婚、稳定工作等,或对媳妇女婿较为挑剔而与年轻人产生不愉快。“半称心”是看到时代的变迁和两代人的思维差异,试着尊重年轻人选择,少些控制,多些把注意力关注到自己的晚年生活上。
生活半称心:退休工资不如别人,老朋友过早离世,投资理财不如意等,晚年的生活总不可能是完美的。“半称心”是学会接纳生活的不确定性,由此提醒自己避免深陷于问题所带来抑郁的状态,保持更为积极的生活态度。
半称心,不是无奈和消极,而是一种把琐事看淡,眼界放远的豁达。以“半称心”态度生活,是为了卸下自我的精神枷锁,于晚年获得内心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