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林琳
关于寂寞
文:刘湘吟
关于寂寞,我觉得我很了解这回事。寂寞的滋味,我很熟悉。
我认识的一些朋友,他们从来不曾一个人去看电影,一个人去旅行,连一个人吃饭都会让他们觉得难过、不习惯。其实很多人害怕这种状况:一个人。一个人去做这些事,是想起来都难以承受的无聊,可悲,孤单,寂寞。
我也曾经是这样,无法接受一个人去看电影,一个人去旅行。但这几年来,我常常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旅行,一个人喝酒,一个人抽烟,一个人去游泳、爬山、慢跑……我已经习惯了,甚至已经从中品味出一种更真实的自在,或快乐。当大部分时候都是一个人,偶尔和亲友在一起,便感觉特别珍惜,感到身边有人陪伴这种因缘的幸福美好。这其实也是一种成长呢。
说习惯,其实寂寞大概是很难完全习惯的。
有时候,还是寂寞得想尖叫、快疯狂,寂寞得想死掉。不过,就像一次又一次的试炼,然后又一次一次,挺过来。
我常觉得,寂寞的人,是自己选择了寂寞。与其去和很多人言不及义混在一起,表面上热闹,社交语言往而返之却触不到内心——那样的无聊更难忍——我宁可一个人。
我更觉得,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寂寞的,不管他是否有伴侣、身边是否有亲友。寂寞是生命最本质、最深刻的面目和滋味。否认它、逃避它的人,其实内心是比敢正视它、直面它的人更软弱的。
去年除夕,我一个人过。在电视上,我偶然看到一首歌的歌词:“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写得真好。
这世界不是这样吗?
寂寞其实也没有那么苦。一个人的时候,也是最真实,最自由,最快乐的。
从书架上取下《生死无尽》这本书,作者是余德慧,我一直很喜欢他的文章,很美,很深,似乎总能触到我的灵魂。
这些句子,总是给予我深深的抚慰:
“我相信生命的真谛不在教义中,也不在宗教的活动当中,而是在最孤独的时刻。
“
真正孤独的感觉,是在最快乐的时候。尤其当着自己最喜欢的人的眼前,一抹孤独的疑云在闪烁之间隐约浮现……我们总要准备着凋零的心情。
“生命的滋味只能独享独悦,点滴只能在自己的心头。
“对于对生命有深刻体验的人而言,清风明月的‘缺乏热闹’之处,恰好是生命闹趣的地方。
“人类对宗教、艺术的向往,不是来自幻觉,也不是虚幻的追求,甚至它们是我们还肯活下去的根本原因。
“把自己当作野草,拒绝园艺家的雕塑,回到一种素朴的粗糙。
“破局之后,才知生死相许。人若不承认破局,便不可能产生内心的精神体。”
“掉落深渊,不再找居所保护自己之后,人出现了一个转折:没有保护里,人获得最大的保护。”这是海德格说的。
我觉得寂寞的原理亦然。在寂寞里,人获得真正的不寂寞。
“对生命没有绝望,怎么可能会有生命的热爱?”这是卡缪说的。
寂寞,并清醒着。
【刘湘吟,生于70年代,曾担任台北《新观念》杂志执行主编,人物传记、身心灵类图书作者,曾游居云南、北京、天津等地,现前往陕西省山区支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