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Ben
旅行的行头
文:歪歪鱼
 
   
网友美子在我博客里留言,和我讨论旅行着装问题。她羡慕我的出行照片总是很有看头。这个我还真有话要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我总挑最破烂最过时最讨厌的衣服鞋子一起去旅行,就图它脏了破了不心疼,一路走来一路扔,行囊越走越轻松。结果就是,旅程中的自己永远灰头土脸黯淡无华,相片里的女主角精神委顿不忍卒睹。并且——从来就没有过艳!遇!
    30
多年弹指一挥间。
   
终于有一天,先生提出了质疑:“为什么相片中的我们那么难看?平时好像并没有丑陋如斯,问题肯定出在行头上!”身边有一个臭美的男人还是很重要的。
   
如果先生的“当头棒喝”算是初步的、自发的、审美上的觉醒的话,那么拖着旅行箱飞越国境之后遇上的,就是活生生的、残酷的现实了:博物馆、高级餐厅、大型的歌剧院音乐厅,对“典型旅游者”装扮的人还真是另眼相看呢。在圣彼得堡的冬宫,那个身型肥硕的穿裙子的管理员大妈剥掉了我的羽绒衣不算,还指着我那臃肿的羽绒裤和粗笨累赘的雪靴直摇头——大妈,我是旅行者啊,我要长时间地呆在室外啊,零下二三十度的温度啊……大妈最终很不情愿地放过了我,但小小的双肩背囊则被扣下——只允许单肩挂包,斜挎no
way,就别说双肩背了。有个背着晃人眼睛的巨型“卡地亚”标志双肩包的女孩也未能幸免地被“拿下”。
   
那天我仔细观察过,胖大妈并没有歧视我,确实只有我一个穿得这么粗鄙难看,完全不尊重博物馆里那些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和艺术品,其他的参观者都很正式、很商务、很优雅、很单肩背包。
 

                                                     摄影:Ben
 
   
去餐馆、上音乐厅歌剧院看演出,情形都是相似的。并非“高级餐馆”才有衣着要求,在牛津的那个学生饭堂,哈利?波特及一众同学吃饭的地方,也要求正装出席,师生要穿袍,外来者穿西装。别以为欧洲佬才穷讲究。在泰国,大家都以为背心短裤可以“行通街”。其实,五星级酒店的大堂吧是要求男性必须“长裤、非拖鞋、有领衬衫”才可进入的。
   
男人们都没准备好行头,结果我们错过的不单是酒店赠送的welcome drink,还有大屏幕上的2008 年奥运闭幕式。
   
就这样,我彻底转变了对“旅行行头”的认知。既然老外如此讲究,还是入乡随俗吧,他们看着舒服一点,我们也不会惹来白眼。
   
从此以后,我出游时的随身包绝不再选双肩背囊,必须是肩带可调节长短的皮质挎包,人多眼杂的街上斜挎着(有安全感),进入那些所谓严肃高档的场所,就缩短肩带单肩背(以符合他们的审美观)。
   
即使天寒地冻,羽绒衣、羽绒裤是必需的,里面也得配衬质地上乘做工精细的毛衣。毛裤、秋裤是绝对不行的,所以,“旅行行头”里我首推的就是长长的花裙子。因为,好看呀。穿上身就心情好,人也精神。“先敬罗衣后敬人”那是消极看法,积极一点想,谁不喜欢漂亮的东西呢?
   
在温莎小镇的古董店里有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夸你裙子漂亮不停地用手摩挲,在大英博物馆里有小女生走过来问你能不能拍照,那都是很愉快的旅行经历。而且,经实践证明,我可以保证裙子是非常实用的旅行用品:遇上很冷的天,你顶多只能牛仔裤里加穿一条秋裤吧?而我,可以在裙子里穿羽绒裤,然后再加一条秋裤,有需要的话再加护膝一双!
   
在秋凉或寒冷的季节,我还会带一双方便行走又容易配衬裙子的长靴。不要以为旅行就一定是做运动啊,特别是在大城市里,很多时候会乘车、坐地铁、喝咖啡、闲坐、吃大餐、shopping、看演出。穿得跟远足爬山似的,圣日耳曼大街上那个卖超贵手工遮阳伞的时尚女店主就懒得跟你张扬她的花花蕾丝伞了。
   
此外,便是帽子和风格迥异的各式围巾——如果旅行箱实在空间有限,这两种配饰可以令你“每天都有点不一样”呢。
   
有一次在布拉格,我们好不容易买到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国宝级歌剧《RUSALKA》的票,却赶不及回酒店沐浴更衣换上“有领子的正式上衣”,先生灵机一动在T
恤外搭配上围巾,立即化身时尚达人,既正式又新潮,连检票人员都没有任何异议,我们得以昂首阔步走进那座古老又辉煌的音乐圣殿。
    其实,常人偏好的“2
条牛仔裤+1 条运动裤”的旅行套装所占的空间,并不会比“1 条牛仔裤+2 条裙子+1 条围巾+1
顶帽子”少,这只是观念问题,不是旅行箱容积问题。
   
虽然,换了行头之后依旧没有艳遇……但至少会有美子给我留言,谈起旅行着装问题啊!
 

                                                     摄影:Ben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