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之恋
(2010-10-14 17:34:37)
标签:
杂谈 |
山楂树之恋
那些萌动心底的清纯总要远去
文
在还是艾米女士的小说的时候,《山楂树之恋》就已经十分风行,乃至被称作了“网络时代的手抄本”,这称谓本身就将两种来自不同时代的产物并列一处,似是另一种涵义上的“二难并”。然后就是连续几年争说小说被影视化的事,亦有很多人表示过浓厚的兴趣,比如笔者喜欢的柳姓导演就曾经热切地说过“我多么想演老三啊”,怎奈故事和背景年代虽然是被“80前”的人们熟知和追怀的,但被演绎出来却要倚仗90后的主角们,这本来就是江山一代新人出,非往一起撮合,有些拧巴也是必然。群众基础外加本片是张艺谋导演在奥运会后的真正回归电影之作,尽管缺乏成为大片的诸多要素,也不失为电影观众金秋的一个佳选。
但张艺谋终究不是凡品,和电影拍摄时的严密防守令女主角芳容难见相比,电影上映之前,张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一下点燃了最热烈的炒作也不能与之颉颃的争议之火:“现在的清纯女孩越来越难找了,漂亮姑娘都不和帅哥生孩子,全去找煤老板、有钱人、老男人,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所以现在的90后孩子,真长得不行。”
一时间,满城争说清纯事,张导的选角标准再次成为了引领潮流的议题。
其实这几句话本身确实是有些经不起推敲,就算是当今漂亮的妙龄女郎都去找了煤老板有钱人和老男人,也不能说明她们的母亲这代人同样如此,因为在20年前,煤老板们还可能是比美女更罕见的资源。小说作者艾米对张导这一番“清纯论”显然更不以为然—张艺谋前一句谈“清纯”,后一句谈“帅”和“长得不行”,这根本是两回事嘛;“帅”不等于“清纯”,“长得好”也不等于“清纯”;“清纯”指的是素质品行,而不是长相;所谓“清纯”,就是不浑浊,没杂质。据说张艺谋曾说他找的周冬雨“对世事一无所知”,他认为这就是“清纯”,说明他把“清纯”和“无知”搞混淆了——这段话很长,从层次感看也鞭辟入里,不过联系作品在改编和搬上银幕前后的一些不可避免的分歧来看,可能还别有深意,不是本文能够厘清的,就此一笔带过,只作为一种意见参照而已。
因其对女演员的选角实践在既往的历史中经由极大的成功得到验证,张艺谋的选人旨趣就在某种程度上被确立为权威标准,当然,只限于女演员,而且用张艺谋自己的话说他只是用摄影机的视角看一张脸是不是耐拍,而非自己生活中的真实审美。1990年代有位清俊魁梧出科即红的男影星曾经无奈于张导永远不会垂青于他这样棱角分明的演员,但今天看也并无怨艾的必要,因为拍摄张导电影的男演员通常不会比参演其他影片获得更大的声名,不说那些只能以侧面或者背面示人的,也不说拍了很多戏份最后被全部剪掉的,就是当仁不让的男主角,也无法和女主角等量齐观。
事实上,关于“清纯”的讨论并不止于文艺,社会新闻中也经常瞥见差相仿佛的话题或者事件,所不同的在于后者更关注于人的内在品性,这一点与艾米的观点相类;而前者,对容貌更为侧重。比如,在最近争论得都不想也不能再争论的新版《红楼梦》的选角问题上,我们也能看到相关的诘责,导演把主要角色分为大小两组演员的初衷应该确是还原剧中人的年纪、力图展示一个曹公描写的青葱世界,但没想到,再小的演员也有超过年龄的世故狡黠,人们都被这个时代催得早已透熟。
张导本人的镜头式审美观这么多年来难得的没有什么改变,这年月,不为时风所动已经是一种鲜见的品格了,何况,还有能力贯彻自己的审美观,哪怕跨过千山万水,拨过绿云扰扰,无论是被当成上宾还是骗子,终究都把自己喜欢的作品呈现出来,并得到认同,这比起也不可谓不是用艰难困苦凝结成的作品面世即湮坠于委屈的泪和质疑的口水之中,云泥之判。
张艺谋的“清纯论”就和《山楂树之恋》所呈现的爱情一样,成为一时话题也仅止步于一时话题,若将旧时光当成永恒的精神家园那么无论是这时光还是这时光里的主人公怕是都不能承受之重吧。不必说美人,就单说每个平凡的人,和青涩的美好相比,沧桑都只能沦为过气旧简,不可卒读。所以,当21岁的山口百惠在日本武道馆舞台上歌罢最后一曲,宣布引退并结婚之后飘然离去,那仙女般的背影就成为了此后30年间不可复制的童话的定格。
怀旧啊,终是件只可偶尔为之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