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春燕 谁家新燕啄春泥
(2010-10-14 17:04:59)
标签:
杂谈 |
劳春燕
文
又到仲秋,美人纪的月份牌翻过了整整一岁,影、视、歌、戏曲、T台上的12位端丽女子构成了杂志版面的群芳谱,佳人所从事的本就该是这些扮美人间的行业。主编建议变换些风格,写写女主播吧,劳春燕是我第一个想到的人。
七八年前,笔者还供职于一座北方滨城的电视台,恰逢本台极锐意奋发的上升期,天南海北的来了好多年轻有才华的同事,其中有个刚刚毕业自名校新闻系的姑娘聪明且可爱,清傲而与众不同,时贤似乎皆不入眼,只把劳春燕一人目为她的楷模,及至改换专业考研并规划职业前景,都有些复制劳氏路径的意思。我蛮喜欢那姑娘,不安分的性格在才能的佐使之下才会显得很有魅力,我一直这么认为。
劳春燕,自加盟央视,4年多来司职过《中国法治报道》、《大家看法》、《今日亚洲》、《中国新闻》、《环球视线》,如今,几乎每天都能在央视4套和新闻频道的节目中与观众相逢。
一直以来,女主播都是职业女性中真正能称得上白骨精的一群人,精义简要的是她们的谈吐,昳丽光鲜的是她们的风仪,长于沟通是她们的天性,媒体意见经由她们传递,这是一个女性长袖善舞的工作领域,无怪乎有很多才貌俱全者涌现于其间。从上海文广首席记者至CCTV法治与新闻节目主播,劳春燕画出的是一条漂亮而耀眼的职业轨迹;而在荧屏之外,低调的品格照例与丰富的内心世界相表里,使得我们在偶尔瞥见的她的生活场景中就看到了很多值得品味的东西,令笔者也再次感知到写人物的魅力。
我相信状元也完全可以成为商界精英,但优秀却可能是一个陷阱。优秀会是“鞋”,裹住无所忌惮的脚趾。爱面子、怕犯错、太在乎、循规蹈矩,几乎是所有优秀生的通病。考试虽无往不利,他们却需要在日后的岁月里放下自己的优秀,需要扔掉讨人喜欢的漂亮鞋子,需要学会舍弃,需要学会为自己的所爱而不是为别人的肯定而选择,不管是选择专业,选择职业,还是选择其他。
之所以想写劳春燕其实最初是因为受到时风的影响。每年的7月到9月,高考都是传统的话题。尽管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如同长江后浪,但有些事情流传得久了就成为了佳话,加之总有人乐此不疲地盘点,所以劳春燕拔得绍兴文科头筹的少年往事也再次被提及。在阔别高考若干年后,劳春燕写下上面的那段话,而她经常也是打破佳话的人,比如说考前的紧张居然来自担心计算机判卷不能识别自己的答案;比如说到在第一门科目语文上考砸,只取得了满分120分中的76分,待到与当年的浙江省状元相逢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聊起彼此的语文成绩,得知对方是78分。从小到大的优等生劳春燕直言并不喜欢语文,因为没有标准答案无论怎样努力也有命运被别人掌握之感,但这可一点不妨碍她早早地确立并执着贯彻的三“万”的理想人生目标。在今天我们恐怕很难看到文科状元会如此密集地选择新闻系,由此回望1990年代,真是个理想主义存留的时代呢!
我向往的理想人生,说文雅一点儿,行万里路,破万卷书,阅万种人。说简单点儿,无非是,看人,看书,看世界,其乐无穷。当年选择念新闻,图的就是这个“看”字。
讲到选择。西谚云:命运是一个选择“CHOICE”的问题,而不是一个机遇“CHANCE”的问题。选择,就意味着放弃。人生并不缺少机遇,可是在机遇来临时,你会如何选择?是选择理想还是功利?是选择兴趣所在还是选择薪酬优厚?是选择奔波却快乐还是安逸却无聊?
高中毕业时我放弃了保送大学的机会,大学毕业时我又放弃了直升研究生的机会,后来我放弃过主持人的光鲜去做记者、放弃过黄金频道黄金栏目的黄金位置去创办一个小栏目,又放弃拿着志奋领奖学金去英国留学的机会,来到北京。可是,在一次次地放弃了别人眼中的荣耀后,你会发现自己真正地在成长,别人觉得你傻到不可救药,你却觉得自己越活越纯粹,终于有一天,你发现,啊,原来,那么多次选择,都只是为了这一天,你会发现,你当年的所有放弃都得到了回报。
我不是一个聪明人。虽然从小数学优秀,却从来不擅算计,读了经济学,也仍然没学会理财;说话直截了当就像播新闻,不会察言观色,不会甜言蜜语,也不会嗲声嗲气。还常常做一些被认为是傻里傻气的事情,只因为,我想做。可是,傻气如我,却能如此幸运。而最幸运的莫过于,总有一些朋友在你得意的时候提醒你,在你消沉的时候为你打气。很多话、很多人,留在我心里。
(留在心里的是前辈对她说的,“主持人不仅要有知名度,更要有影响力;做新闻需要的是思想。”她自己说:“与其说我有多么大的野心,不如说是因为我的好奇。”若说野心的产生还可能有外力的驱策,那么好奇绝对是发自本心,但有时候,无聊和厌倦竟至于遮蔽了好奇,而对于世界的认知原本是无穷无尽啊。)
年轻时的富兰克林给自己提出了13种应该努力培养的德行,第一种是节制,食不过饱,饮酒不醉。第二种便是沉默寡言,言必于人于己有益。
“我想打破我当时正在形成的爱好喋喋不休、爱说俏皮话、爱戏谑的习惯,这种习惯使我只能与轻浮的人交友,我经常禁止自己说出一切直接与别人的意见相左和一切过分自信的话,我放弃了驳斥他人时所给我的快慰。我发现了这种方式的好处,我跟别人的谈话比以前融洽了。”
在富兰克林身后两百年,美国一位著名的脱口秀主持人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的名言:我更乐于倾听,因为我从未在说话中学到东西。他就是CNN那个总戴黑框眼镜、穿背带裤上电视的老头拉里·金。
(劳春燕在自家小区近旁一间7折书店里淘到了薄薄的一本《富兰克林自传》,她说推荐给大家的原因一来是大家所写,有品质,二来是书小,读着不累。我想还应该有一条,一如当年做学生的求知态度,细读过,得以与大家神交,并心有戚戚。)
当年问靳羽西,你曾经那么美丽,现在年龄大了,会不自信吗?
她回答,不会啊,我比年轻时自信多了。
我将信将疑地琢磨着她的回答,在若干年后的今天,一点点明白了她的意思。
年轻的时候,你也许很美,可你却有很多怕,怕自己不够美,怕被人比下去,怕别人不喜欢你,怕年老色弛无人怜,你的内心常常因此而生妒忌、恐惧,也因此虚弱,等到岁数渐渐大了,这些怕反而没有了,生命蜕去了那一层美却虚荣的壳,真正的秘密才展现在面前。你知道无论有多少掌声,都有曲终人散之时;知道无论有多少评头论足,最后都会被人忘却;也终于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知道做个什么样的人比成就多大的声名更加重要;知道生命的意义就在那坚实的内核里。
(这段话真如同为美人纪栏目而写的诠释辞。笔者操持着本栏目,更真切地发现人和人的审美意趣真的大相径庭,我以为,那些一眼就能辨识的漂亮虽然很好,然而多是愉悦不大相干的旁人的,只有内在的隽秀才属于自己和相知的人。读书的时候看过女作家张欣写的小说《岁月无敌》,情节忘记了,但这个题目却记忆深刻,似乎经常会在某种消极的情况下拿来做一言以蔽之的借口。可年少时可以的,而今却不成了,因为诿过于时间,到底是一种最没出息的说辞。)
了解劳春燕是一个平淡、愉悦、有所思的过程,在成功学教育到处充斥、那股聒噪虚浮劲儿让你避之不及的今天,这样子的清新难得。她的一点不时髦的名字映照出素朴的70年代,又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白居易的《钱唐湖春行》里的句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诗文因为入选了小学教材让太多中国人耳熟能详、也因为确实简洁而更显得与“高深”无缘,但其所描绘的“早莺”和“新燕”照比万物对于季节更为敏感,所以她们本身也成为春至的最早讯息。而劳春燕也确实事事都早,读书时跳级提前毕业;当红时离开收视金牌节目《新闻透视》的主播台,带着几个新人创办上视的一个小小栏目;虽名就也选择在央视重新开始;更兼自自然然的成家生子,在很多职业女性平衡家庭和事业感到困扰的年纪,她已笑拥懂事又孝顺的“甜心先生”。
职业如此,生活亦如此,新闻工作者劳春燕人如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