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南怀瑾先生喝什么样儿的茶
所谓好茶要与人分享,平常中又有不平凡在其中。茶的意义是缘,是人生中与人共享的东西。至于茶的禅,只有孤芳自赏了。
文
南老师都喝茶。用蔡俊的话讲,眼睛一睁就喝茶。
南老师只喝岩茶,他觉得岩茶不像铁观音那么浮,内敛但是有香气。他喝的岩茶出在三坑两涧,第一坑是牛栏坑,第二个是慧苑坑,第三个坑是大坑口,也称九龙坑。三条坑是纵向的,两涧是横向的,两涧一条是流香涧,还有一条为悟源涧。最好的岩茶就出在这里。
在庙港太湖书院,见到了蔡俊,一个为南怀瑾先生制茶的青年。问起南怀瑾先生喝茶的问题,小蔡谦虚谨慎地回答。
最好的正山小种出产地为麻粟,产量很少,每年蔡俊都要到麻粟收购一些原料,然后再回来制作。对茶的认知度每个人都不同,所以蔡俊也不会哗众取宠。做茶要物尽其用,物质本质的美好不能因小而失大。他的理念如此,应用也用心良苦,把做好的茶供养给南老师。
整个事物的发展过程,对事物的原判性形成一个段,主观使然,茶其实也是一种艺术品,所以,蔡俊坚持做自己认为好的东西。
南老师非常受用蔡俊的茶,家乡的味道或者是童年的味道,引起老人家无尽的回忆。从早到晚,南老师都喝茶。用蔡俊的话讲,眼睛一睁就喝茶。他的作息时间与我们常人不一样,我们的晚餐像他的午餐,他一天只吃一顿饭。南老师最喜欢的茶就是岩茶,不讲究品种,只要是好的,追求一个结果。所以,每年专门有一两款给老师的茶,命名为老茶鬼。选择武夷山三坑两涧中的茶树,旁要有水流过,并且要藏风聚气,其它的地方就不做考虑了。
竹窠又是三坑两涧中的内坑,这个地方产的茶就更不一般了。南老师不太喜欢铁观音,其实真正传统制作的铁观音是很好的茶,好像一夜之间就没了。铁龙的原产地在武夷山,后来引种到了其它地方,武夷山现在的很多茶园的价格非常高,围成一个盆景式的茶龛,茶的金贵可见一斑。
台湾茶的制作工艺保留传统的制作工艺多一些,现在的茶很难找到完整的叶子,汤色碧绿,但茶要有回味,就是要有红镶边。但是现在还没等到红的时候就杀掉了,茶完全成了清茶型的,品味的东西少了,传统的东西渐渐不见了。
以前人们看到的铁观音都是完整的叶子,为什么当初的茶叶带梗现在却没了。越是青的绿的茶含水量越高,不长时间水分就失去了。留梗的目的是保留香气,会形成整体的效果,现在的标准不同,带梗会出现一些制作上的问题。同一个茶厂可以做成好几级出来,原来铁观音是讲等级的,现在则不太讲究这些了。
南老师从小就喝茶,茶对于他来讲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其实茶的作用就是这么平实,所以我们可能从茶中体悟出很多人生启示。日本的茶道也好,韩国的茶礼也好都是围绕形式转,一旦专心致志地做什么,已经有做作的成分在里边了。所谓好茶要与人分享,平常中又有不平凡在其中。
好的心情,好的环境,茶具茶质茶点的搭配会形成整体的氛围,茶汤的味道和茶点的味道融为一体,对于不同的场景,表现的多样性不同,茶是一种生活,平实中追寻真理。
早些年大家都炒普洱,现在也差不多了。今天大家都炒金骏眉,至于种子撒到哪里,接受的人有多少,生根发芽结果才重要。站在这个层面上讲,茶的意义是缘,是人生中与人共享的东西。至于茶的禅,只有孤芳自赏了。
设立一个平台,展示自己的东西,接受茶是接受一种生活态度。蔡俊说,我来选定我的客户,不会跟着某种风尚随波逐流。以自己的理念做出茶。从某种意义上讲,蔡俊的茶是奢侈品,但这与价钱无关,投缘的请你喝一泡,所谓奢侈在于用心而不是用钱。背后付出多少自己知道,所有的来龙去脉一清二楚。
茶是一种农产品,靠天吃饭。人为的干预会产生很多不利的东西,天已经这样了,人又能如何?这和法国红酒一样,不是弄出有点颜色的水再加上炒作就是好货了,所以茶也要做功课,从基础的每一个点上用心。
南老师会给蔡俊一些建议,不是具体的这样或那样做,而是做人界定于茶。所以,蔡俊认定的茶好也做不好也做。
面对原料供应商,今天他有好茶你和他做,明年茶差一点你也和他做,这个做法就是南老师教给他的。卖茶也是这样,因此蔡俊的客户也是这样,因为卖茶不是茶的本身,正本清源。实际上他的客户比一般客户幸运,茶具是最基础的,与认同他的茶的人共同交流,从茶的本身来讲进入茶禅一味的境界。
茶是缘,缘为茶。一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众人拾柴火焰高。他要定制他特定的茶具,对外,蔡俊从不会讲他的茶是供给南老师的,炫耀本身就是一种轻浮。
有心学茶的不多,更多的是附庸风雅。看待事物的方法没什么两样,对一个事情的态度,可以反映出对所有事物的原判性。人本身都有一种固有的气息,这是掩盖不住的东西。你对茶细致深入,在别的地方也一定会有所表现。一块石头丢进水里,石头是下去了,涟漪无论如何都挡不住。
拣回来的东西是表现形式,这个东西和那个东西是一个东西。但根本的东西是什么,一个事物引申出的是关联性,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不做是对无为的一种错误理解。空也不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有。茶能为有为的社会贡献的是平常的细节,怎样创造一种轰轰烈烈,完全取决于如何理解。不要设定表现什么,什么都可以给你,就看你要什么。索取是一种能力,索取本身也是创造。
虽然我们追寻的是高端的东西,简单也是组成元素,上面的下面的都是台阶,所以南老师讲过一个经典的故事:人生的莫名其妙,在于无可奈何地活着,不知所以然地死去……问题来了,人怎样才算活得更好,整天山珍海味就好了吗?寻找内心的一份安乐很是艰难,有一个相对性,最佳人生可能是太极。
一转眼,蔡俊28岁了,时间很快。他每年都在做茶,每年都在长大。茶会越喝越没味道,心里一定还有余香。这就是茶带来的茶外的气质。老枞跟新枞最大的差别在于,10泡之后茶味没了但韵味犹存。南老师称蔡俊是问不倒的茶博士,其实不是为了问倒,问题本身就是一种追逐,你来我往,人生不过尔尔。
市场有市场的游戏规则,但蔡俊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市场容易一哄而上,而人品和茶品都要有一定高度,如果岩茶做到足够供应市场的量就不一定是精品。好茶的界限是量,也可以是性价比。茶的好坏怎么界定,要么站在整体的立场,要么站在性价比的立场。如果站在整体的立场,蔡俊坚信他自己就是最好的。他有很多范本,从整个结构来讲是与大家分享的。这两点都好了,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呢。
三坑两涧的茶,他占了三分之一。他将散捏成一个团,别人可能是一个散。他整合成一个大红袍,这需要有一个标准。很多茶老板的问题在于没有原料,早期投资的眼光好,这得益于资源性的投入加上南老师眼光独到。自古以来,三坑两涧概念就是武夷山的传统,再有人品保证,如果有人想要,不单单是价格问题。不是你占主导而是我占主导。选择的根本不仅仅是金钱实力。
蔡俊不是一个生意人,从市场的角度来交流,他做茶到底想要什么?是一个互动,不是因为金钱失去自我,而是找到自我,确立自我,不能迷失自我,这样才能成为百年老字号。一个特点,字号是随人而来的。失去自我的结果就是没有。不管做到哪个层面,他坚持最初的东西。
南怀瑾老师说:相处如同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人生若只如初见,他所追求的是一种永续,始终坚持,只要我在,除非我不在。其实不难,把握当下。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茶无味,心还有味,就懂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