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来:爱与背叛

(2010-06-09 10:24:01)
标签:

杂谈

重来:爱与背叛

文  zalar 

5月16日晚七点,戛纳获奖导演王超新片放映见面会在清华大学举行。凭借《江城夏日》斩获第5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最佳影片奖的王超带来新作《重来》,讲述了由金鸡影后颜丙燕扮演的女白领在三个情人之间的情感纠葛故事。放映会结束后,观众与导演展开了热烈的交流。有同学提出:这部电影与导演前三部电影有着迥然不同的主题,这是否意味着导演的转型?王超导演回应到:相对于前三部聚焦于边缘底层人物的现实主义电影,这部作品的视角转向了对现代城市中产阶级情感问题的关注,更能体现当下中国的软实力。谈到为什么选择在杭州拍摄,导演笑称,那是因为杭州是一个婚外情高发的城市。

 如果爱可以重来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情感不是游戏,不是好莱坞大片都市情景剧,不是测试,时间不能倒流,逝去的终究会逝去。
一只平静的小木舟载着渺无声息的人们拉开了电影的序幕,四周长廊的支柱提供了一个画框的功能,音乐响起,有的只是平静,然后那个船头的女人倒下,跌入湖中。
一片远处的灯光,镜头舒缓划过,无声的永远是这深沉的、似乎略带些醉意的夜,有声的是带有欧式色彩的配乐和一种情感的奠基。
然后进入了相对封闭的空间,一个中国小资的朋友聚会,王超用娴熟的调度交待了整部电影中最重要的几个人物,丝竹和她的女友在讨论订婚的事情,然后通过房屋设计的提问介绍了丝竹的身份并将她的老公推到中心,一个玩笑之后立即转接一个重要的订婚喜讯,激动的主人在炫耀过轿车和献过最殷勤的一跪后,场景再次变换为卫生间内,丝竹与陌生男人的电话为我们暗示了故事未来可能的走向,紧接着是车内丝竹和老公的对话,回家,停。
医院里的丝竹老公和昨天聚会的主人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大夫身份。窗外响起的急救车声和丝竹老公的推测带来了故事发展的动力。然后是一男一女的病人和那句目前为止全片最充满力量的一句对白“那女的是丝竹。”
接着就是关于手术救治的云云,然后就介绍了丝竹因为脑部海马区某处受损会丧失最近3年的记忆,而3年前正是丝竹抛弃旧情人、昨天聚会的主人投向新情人、也就是旧情人的大夫同事之时。而丝竹的第三任情人,那个和她一起车祸住院的陈默突然拄着拐杖冲进丝竹的病房更是制造了一个小小的高潮。之后监护大夫的那句“你应该跟主治医生聊聊,他是丝竹的老公”更是将这种矛盾的气氛营造到了顶峰。
随后呢,恢复记忆的套路就是重现昔日的时光。先是由丝竹首位情人(聚会主人)带她故地重游,影片只做了示意性的交代;然后是丝竹现任老公的执着,执着重新拾起往日的热恋和激情,往日的盘山公路和穿山隧道,往日的礼物和细致入微的关心,往日的完全投入身心注入全部情感的交合;到最后,甚至连往日的背叛,往日的拉丁舞课程和第三任拉丁舞教练,往日的录影,往日的痛苦也不得不重新拾起,缺失的记忆以其不可避免的巨大惯性在丝竹的大脑向每一个曾经损坏的神经元弥漫。
直到最后,到最后,依然是那片永远都是那个调调的夜色,永远都在不断向后缓缓流走的公路和各式各样的交通线,就像是永远都无法挽回的时光。她和他,约在山顶见面,是悲剧还是喜剧,导演早已不屑于言说。

 语境问题
这是一部剥离了其本身中国新兴白领(或者称为中产阶级)社会语境的电影,用更通俗的话来讲,发生在法国或者美国对其故事的展开都不构成太大障碍。电影没有过多的中国小资们普遍的唠叨和抱怨,没有对现实的切入或者对角色的社会化解读。导演的姿态其实很明了,我就是要拍纯情感电影,我更多重视的是一种普适性的现代人的情感探讨,以及个人对于爱情的自我表达,我既没有什么书写社会的野心也不想被人拿来作什么关于医生行业职业道德的解读。简言之,一部作者电影。请我们鼓掌。
 情感基调
丝竹老公几乎永远不变的表情,始终是那副充满学究气的黑框眼镜和那坚毅、沉稳而又睿智的双眸,很少起伏跌宕的语气带来的是平静与沉稳,就像是影片第一个画面中的湖面。而带着一些灵性又偶尔会撒娇耍孩子气的丝竹则正是那打破湖面平静的女人,她会突然在电梯里给你一个热吻,她会对着一个手链大发议论,她也会在高潮时用嘶哑的热烈的叫声撕破夜晚的孤独和冰冷。而关于剩下的几位剧中角色,影片都没有作过多交代,那个聚会主人的确是丝竹老公的铁杆兄弟,甘心自己女人跟了别人,因为他知道第一个跳下水的人永远是最爱她的男人。他和现任未婚妻的关系则略显复杂,不过在这里导演并没有任何其他暗示。至于那个最为关键的“男小三”陈默,我们知道的仅仅是他是一个欣赏丝竹的拉丁舞教练,是一个同样爱着她的男人。
整部影片的感情基调可以说基本是由丝竹和她的现任老公托起。那段他的独舞,手里的蓝绿色舞衣,那段动听的旋律,那在记忆中的美妙沉醉,终于回应了前面的那句“也许你觉得我有点变态,但是她现在对我比什么都重要,我爱她”。
还有一个印象比较深的桥段是他和陈默的唯一一次见面,接洽老婆婚外情“重来”的事宜。无比缓慢的洗茶具和沏茶过程也正烘托出了此时他的纠结矛盾的心理状况,究竟是壮大了胆子直接说让你离开丝竹还是从你那里更多的了解我的爱人,究竟是直入主题还是先迂回客套上那么一阵。结果,沏完茶后是突如其来的一句话,“拉丁舞难学吗?”一如往常的平静,一如往常的软弱,一如往常的深沉和忧郁。
如果爱可以重来,就让她一如往常地来,我只是抱着对最美好愿景的期待,站在一旁静静帮助你记忆的马车,重新经过那些美丽的山山水水,纵使有太多的苦涩和怨恨,我也只会在一旁静静守候。
  
 无力感
炽热猛烈的爱情在哪儿?在那辆订婚的轿车内吗?在那两张一模一样的婚纱照里吗?在曾经我们共同走过的那每一段路上吗?在那美丽的千岛湖风光中吗?在最迷人的夜色里吗?在你的热吻和我的关照里吗?在那听起来文弱温和的对白中吗?
小三儿是怎么进来的,他为什么就打动了丝竹,难道仅仅是那蕴藏着滚滚情欲和热浪的拉丁舞姿吗?老公那不顾生死的一跃,他的近乎于完美和无私的守护,他的称得上伟大的妥协和包容,难道还抵不上那区区几节拉丁舞课?
现代人究竟怎么了,是爱情的错吗?那曾经的甜蜜岁月又何以言说?我们的爱情为什么如此无力,如此不堪一击,如此反复易变,如此脆弱?
整部电影在身处其外的观众看来只是导演的喃喃自语,整个故事有的不只是华语影片中很少有过的题材,更是导演自身的急欲诉说的冲动和体会。只是,在一些情节的过于简单化处理、在丝竹和那三个情人的性格塑造尚不完满的情形下,走出影院时我心里自然生发出另外一个想法:“如果爱如此无力,如果生活如此苍老和干瘪,那么,我宁可不再去面对……”
我还看过王超导演的另一部影片《江城夏日》,对比看,前者是现实题材,里面有着对社会转型、城乡差异的探讨,虽然并没有特别地深入,但至少部分意义上提供了这样一个背景和平台。
而《重来》则可以称得上是较为纯粹的电影,举个例子,如果两个主人公以大夫形象出现后,接昨晚聚会时充满金钱味的订婚和奢华的室内装潢,然后再组接一组重病病人因付不起高昂的住院费而被轰出医院的镜头,你会想到什么?当然,导演没有给我们这么一个发挥的空间,他只是希望仅仅把这些身份等社会层面的东西作为一个看上去不失体统的背景而已。对于这样情感书写类的电影,节奏的把握,画面的拿捏,气氛的营造,形式的构建应该更为重要才对,稍有不对,便很难打动观众。而我们应该注意到的是,影片中大部分重要的对话都发生在车里,或者是镜头切换节奏和构图上让人感觉到狭小的空间内,《江城夏日》同样也有这个特点,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一种无力感。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对话风格,王超的电影中人物的对话其实还会略微带点表演的腔调,《重来》中有时会突然感到丝竹是演出来的;当然了,如果是表演腔,那对白的安排和设置似乎还可以做一些变换和修改,比如王家卫的电影,大家从来不去批评那里面的人物不真实,因为大量的风格化的对白本身就已经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感染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