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唐骏 我的成功可以摄制
我希望通过电影可以传递一些理念和思想,同时还想看看电影市场的机遇。
文
人生如戏,投资家也不例外。
著名职业经理人、新华都集团CEO兼总裁唐骏说,对于他而言,每一个本命年都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第一个本命年,他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规划;第二个本命年,他远赴日本开始了留学生涯;第三个本命年,他进入微软,人生轨迹从此改变。
而当他步入到第四个本命年时,电影开始成为他“自传体人生”中的精彩一笔——唐骏自投亿元拍摄的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电影《我行我素》将于9月开机。
据说,这是“第一部全面、深入描写外企生存故事的励志片”,男主角来自于农村,一无所有,但经过不断的努力,从一名临时工最终成为一家著名跨国公司的中国区总裁,身家过亿。按照唐骏的规划,这部电影“最终的票房按照客观、保守的估计,应该在8000万元到1亿元左右”。
应当说没有人会质疑唐骏人生的精彩程度:微软历史上唯一的终身荣誉总裁、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身价10亿的打工皇帝……和时下流行的《杜拉拉升职记》相比,唐骏本人的职场经历不但更加精彩,而且更加真实。有如此好的现成剧本做铺垫,唐骏想当一把“电影人”也未尝不可。
如果说潘石屹的“触电”之旅还只能算是业余爱好的话,那么唐骏“触电”则至少能算得上半个专业。早在20年前,在日本完成硕士学位的唐骏赴美攻读博士,并在第二年就开始创业,先后创立了一家软件公司“美国双鹰公司”、一家演艺公司“美国好莱坞娱乐影业公司”及美国第一移民事务所。
其间,作为美国好莱坞娱乐影业公司CEO,唐骏促成了姜昆、宋祖英、蔡国庆等国内知名演员的赴美演出。在唐骏的规划当中,希望把这家名字够“吓人”的公司做成一个“好莱坞娱乐界的航母”,可以拍电影、做电视以及培养人才,不过,这个理想并未实现。
1994年,唐骏进入微软,演绎了那个传奇版的励志故事,而电影成为了他的“搁置计划”。16年后,当一些同龄人们已经开始考虑写写自传、追忆人生的时候,唐骏的“电影梦”也变得靠谱了。
这部取名为《我行我素》的电影唐骏打算投资1个亿,拍摄地点选择在自己老板陈发树的老家安溪祥华取景,大概于9月开机。“故事梗概和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对白都是我亲自写的。”据唐骏介绍,电影应该是第一部全面、深入描写外企生存故事的励志片,男主角来自于农村,一无所有,但经过不断努力,从一名临时工最终成为一家著名跨国公司的中国区总裁,身家过亿。
这样“美国梦”式的主题在已经泛滥成灾的好莱坞或许是“金酸梅”奖的常客,不过对于中国市场来说,时下最为流行的职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噱头。如果说李开复是尚未步入职场的青年学子们中理想的代言人的话,那么唐骏无疑可以扮演着步入职场之后的Office先生心目中的“教父”。
“唐骏式成功”的核心就是“简单+勤奋”。简单就是做人简单,在中国这个特定的环境中这一点最重要。和别人打交道,让别人欣赏你,愿意同你合作,原则就是简单;而勤奋是指做事勤奋,无论是对自己,还是下属团队。在中国的职场中,这样的成功适用于每个人,正是因为它可以复制,它才总会被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和主打爱情和浪漫的“杜拉拉”们不同,唐骏的戏更像是一部“职场纯爷们打拼”的商业大片。“那个太底层,我写的是更高层的故事。”的确,和讲述职场爱情故事的“杜拉拉”们不同,唐骏的《我行我素》在拍摄之初便有了许多无法比拟的卖点。
马云会被安排扮演男主角所在公司的人力资源部总监,试图挽留有辞职创业想法的男主角,唐骏在台词中甚至要拿马云的容貌开玩笑。而俞敏洪会是办公大楼里卖盒饭的,“他台词很多,而且都是比较搞笑的台词,这个角色是我为他量身打造的。”唐骏说。
另外,冯仑会在报刊亭叫卖他的《野蛮生长》,并且炫耀自己的“豪华长相”;而王石、李开复、潘石屹、张朝阳、李彦宏……这些商界大佬们都有可能颠覆性地在片中一展演技。而唐骏给自己安排的角色是公司大楼的保安,“不过我会是‘中国最大牌的保安’,但是做人很‘低调’。”唐骏说,“语言上我希望非常具有时代感,山寨等热门词汇也将会出现。”
如此“低调”的演员阵容,即便不能算得上是“后无来者”,但至少能算得上是“前无古人”。尽管商业大片们可以找到无数拉高票房的“妙药”,但能够聚集当下如此众多的“黄金派”偶像,的确不是一般的制片人可以轻易做到的事儿。
无疑,对于越来越浮躁的社会来说,财富成为体现人生价值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如同20年前比尔·盖茨、乔布斯们的创业故事为人津津乐道一般,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财智英雄们从来不乏让急于实现财务自由的国人感兴趣的话题。这种如同“美国梦”一般的创业故事相比于战争年代的英雄故事似乎更容易为当下的“职场人”们所接受。其实,这也正是整个电影市场所缺失的。缺少反映现实题材与观众切身关注话题的影片,市场的空白正是造就了此前“杜拉拉”火爆的原因之一。
人们印象中的唐骏多是一位叱咤商界的风云人物,却往往忽视他最初的成功却源自其所学专业的技术层面。如果不是在之前采访中提及此前风靡一时的卡拉OK计分器和街上流行的大头贴居然是他发明的,也许很多人会忽视这个对于唐骏一生极其重要的小插曲。
当年还是软件工程师的唐骏,看着满大街的卡拉OK厅,突发奇想发明了一套卡拉OK计分系统。不过那套系统并没有花费他太大的心血,打分的标准也是以唐骏自己唱的歌为标准。尽管如此,这项专利的创意还是吸引了多家公司注意,并以8万美元价格卖给了韩国三星公司。这是唐骏创业的第一桶金。在那之后,唐骏也明白了市场推广的重要。
企业家中有两类人,一类是其本人成就了企业,人们往往熟悉企业胜过其本人。国人熟知通用电气,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创始人为发明家爱迪生;安东尼奥·梅乌奇是电话发明者,但贝尔却成为受益者;另一类是企业成就了本人,乔布斯已经成为苹果最好的“广告”,比尔·盖茨似乎永远脱离不了他与微软的关系。
深谙职场之道的唐骏当然明白其中原委,于是“唐骏”成为了财富圈中最为耀眼的一张“名片”。几乎在每次参与的财经论坛中,唐骏的开场秀总是他与盖茨的故事以及他的大学恋爱史,尽管在他的描述中,和盖茨的通话次数已经超过了一日三餐;尽管有关他追妻子的故事已经成为职场经验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题材。但只要是唐骏的故事,大家一定都喜欢去听,并且如同明星般在会后索要他的签名。
这样一种成功或许可以解释为
“唐骏”式成功或者“中国职场需求”的成功。财富自然是吸引人们追逐唐骏的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则是因为其如同励志大片的职场经历以及可被人复制的某种可能性。
此前,唐骏曾把他的成功归结为正确的选择,“人生道路上有很多选择,当初我离开日本的时候几乎不被任何人看好,但是我毫不犹豫地做了这样的选择。其实做选择对我来说从来都不难,我经常凭我的感觉去追求,而不会考虑太多的细节。如果考虑了太多的细节,就会有太多的顾虑,往往就做不出这样的决定。做决定重要,做完决定以后怎么做其实更加重要。我的挑战、追求的心态让我有了今天。”
“尽管成功有不同的定义,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影片主人公)成功了,受到别人的关注,而且是名利双收。”唐骏说希望通过这部电影,告诉更多的年轻人应该如何成功,因为从这部电影中不仅可以看到残酷的商场斗争、或明或暗的办公室政治,也能够学到真实的外企晋升学以及与同事、领导、客户的相处之道。
“我希望通过电影可以传递一些理念和思想,同时还想看看电影市场的机遇。”唐骏并不赞同外界“纯属玩票”的评论,“最初的动机肯定是出于多年的愿望,但是要看市场的反应,我还是很希望能把电影当做一项事业来做的。”对于这部自掏腰包的电影,唐骏设定了营利目标:“不赚钱等于是不受欢迎,所以一定要把它做成赚钱的,才是受欢迎的。我觉得最终的票房按照客观、保守的估计,应该在8000万元到1亿元左右,我相信是有这个机会的。”
“名而优则演”,有着精彩人生的唐骏没有道理不趁热打铁让自己的“名片”再火上一把,何况还能赚上一票。如同追逐苹果产品的时尚达人们热衷于倾听乔布斯每次富有激情的苹果“广告”语一般,已经被奉为“职场教父”的唐骏也将毫不例外地为他的励志电影打上“唐骏制作”的鲜活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