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激荡“中国流”

(2009-12-08 10:08:36)
标签:

杂谈

激荡“中国流”

中国的制造业目前正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缺乏技术、品牌、渠道等核心的东西,在博弈中处于这种弱势的格局下,需要认准时机,结合自身现状特点缜密规划安排,从而在博弈中获得战略主动。

文/熊焰

博弈产业链

正如工业革命发生后,世界就逐步从农业社会过渡到了工业化社会一样,信息革命后,世界也就从工业社会步入了“后工业社会”(也有人称为“信息社会”)。
在工业化社会中是看它的工业水平:谁家的钢铁炼得多,坚船利炮造得多,谁就是强国。到了“后工业社会”中,衡量标准则变为:谁家的技术多、品牌多、渠道网络多,谁就是强国。
而在后工业社会中,生产规模等指标已不再成为评判一国实力的标准,这也就是中国为什么炼出那么多钢、造出那么多的小车和大船,却依然成为不了工业霸主、变不成“世界工厂”的原因。
在这个世界级的“大工厂”中,各国会根据资源禀赋、根据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化分工。中国根据自己的特点,承担了“装配车间”的角色,而车间的“总控台”,却还在欧美。
一条产业链上的总利润是一定的,这些利润要被分别位居产业链不同环节上的企业所瓜分。中国制造业企业与欧美企业之间,实质上就是在进行着一场产业链上的博弈。
现实情况是,相对于中国的劳动力等优势而言,欧美企业手中的资金与技术是一种市场中更为稀缺的资源,它可以吸引比中国劳动力更为廉价的亚洲其他国家参加入对局之中,让中国与印度、越南这样的国家先进行鹬蚌相争,然后欧美企业即可坐获渔翁之利了。
突围之路

进入新的世纪后,中国的制造业已逐渐成熟,各行业中都有诸侯割据、群雄争霸等剧目的上演,整个的中国制造业厮杀声震天,成为一片红海。“价格战”是许多行业领头羊最惯用也最锋利的武器。
这种贴身肉搏的战法,在初期的确取得很大成效,最直接的一个收获,就是把国外品牌基本打出了中国市场,国内的一般消费品市场已基本被中国企业所垄断;同时它也打出了“中国制造”的竞争力,中国产品开始远渡重洋,大批摆到了国外市场柜台上。
但打到后期,价格战法就变成伤人伤己,各行业一轮又一轮的频繁降价,一次次地压缩着企业的利润空间,到最后都难以为继。犹如在寒冬中比赛脱衣服,大家只是在比拼体力,看谁能坚持到最后。它也几乎成为了制造业企业普遍患上的一种“中国病”,恶性竞争让行业内的所有企业最后都伤痕累累。
由于“贸-工”这一段的路并没什么难度,因而爬上来的中国企业也越来越多。当所有的企业都挤在半山腰的一个平台上,大家谁也再爬不上去,而平台上已人满为患时,就只好展开火拼,以求自保,“降价”是所有人都在使用的招式。但战争并无胜者,即使把别的人挤下平台,马上又会有新的后来者加入进来,不断蚕食先来者的地盘,然后再比拼体力,频频向对方发出攻击。
此时,所有的人都盼望有所突破——从价格战的红海中突围,走出去,到国外去寻找新技术,开辟新市场!TCL的李东生在作如是想,海尔的张瑞敏在作如是想,联想的柳传志也在如是想。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已经是箭在弦上。

百年一遇的机会

当华尔街的金融家们对某个产业的前景看好的时候,就会创造各种条件,采取各种手段,利用各种金融创新方式来培育这个产业,扶植企业上市,引导资金流入,同时开足马力加强对产业的宣传,以此加速这一产业的发展进程。这时的产业像架在炭火上的一口锅,在众多人的煽火下,迅速升温、开锅、沸腾——此时显现在众人面前的,一定是一个前景无比美好,只要投入就会获得巨大回报的美丽愿景。于是在贪欲的支配下,市场中所有的人都试图加入进去分一杯羹,资金像潮水一样涌入,企业股价一飞冲天。
金融系统的力量是强大的,这不仅表现在对市场发展的正向推动作用方面,也表现在当它自身出现问题时,对整体经济的破坏作用方面——当“血泵”出现了故障,连接在金融血管上的所有经济体,即刻处于失血、休克状态:危机导致企业信用冻结,银行停止向其贷款,企业周转运行的必要血液瞬时凝结,于是大批企业纷纷陷入泥潭中动弹不得,通用、福特、克莱斯勒这样的大家伙即是如此,而以短期借贷为主的中小企业的境况就可想而知,它们直接面临着倒闭的风险。
与此同时,危机让普通的美国民众也从“美国梦”中清醒过来,他们节省开支,减少消费,勒紧腰带攒钱。
而消费的减少使得企业产品变为剩余,企业不得不减少开工,裁减人员,降低成本,这又影响到产业链条上的上游企业,这使得经济复苏变得更加遥遥无期,市场回暖的历程将更加漫长,整个美国经济便步入了一个下降通道。
这就为那些希望出海并购的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极其难得的并购机遇。
历史告诉人们,机遇不会永远眷顾一个国家,对美国来说也是如此。
也许21世纪还会是美国的世纪,这些都无关紧要,对中国而言,当前最重要的是应该明晓:美国的确已再一次陷入了沉重的危机当中,它何时能从泥潭中拔出腿来继续前进,这个很难判断,但它的危机已显现出了“积重难返”的态势,尤其此次金融危机下,已使得大批金融机构倒闭,这意味着美国经济体的供血系统已发生功能缺失,它的机体自我修复能力也会因此受到巨大损伤。

远征队

在每年的6、7月间的非洲草原上,都会上演一幕异常壮观的景象:上百万头的角马如乌云般铺天盖地,奔腾而来,整个草原上都回荡着马蹄叩击草地的空阔足音。这些角马群一般从坦桑尼亚出发,北上,向肯尼亚的方向进军,中间的路途长达3000多公里。漫长的迁徙途中,它们要穿越狮子、豹子埋伏的草原,还要跨越布满鳄鱼的马拉河,最后很多的角马会牺牲在征途上,但最后,总会有一部分角马站到肯尼亚美丽的草场上悠闲地吃草,而新繁衍出的小角马也将很快长大,顶替迁徙路上牺牲了的角马,将角马群的数量维持在一定规模,保证了角马族群生生不息的希望。
为什么这些角马会冒着如此巨大的风险,义无反顾地去迁徙?因为如果呆在原地不动,角马群最后等来的就只有死亡。当地的青草会被吃光,旱季来临后水源也将断绝,生存的条件将完全丧失。只有向着遥远的北方挺进,才能捕捉到东面印度洋的季候风带来的充足水源与丰盛的食物,让生命得到延续保障。所以尽管前面的路途中充满艰险,角马们依然会义无反顾地向前奔跑。长途奔跑也保证了角马种群的健康,最后能够到达目的地的总是最优秀的角马。那些无法迁徙的角马,或是在奔跑中速度跟不上的角马,都将被大自然淘汰。就是靠着这种勇气、速度和耐力,角马在非洲草原上获得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角马群的迁徙是自发的,每匹角马似乎都是受到冥冥中一个声音的召唤,一种力量的牵引,才会如此不畏艰险、奋不顾身地向一个方向奔跑着,正是它们这种不惜牺牲个体生命的远征,才保证了整个种群的生存和延续。
走向海外的中国“远征队”,内在精神与迁徙的角马群是一致的,只有走出去,才能不会因为把国内的水草吃光而困死家中;只有无畏征途上的艰险,不惜牺牲个体生命去远征,才会把整个的中国制造业“种群”最终带到世界产业链的顶峰。
过去几年来,中国企业多是单枪匹马自发出海去远征,如同单匹角马的迁徙一样,一路的风险既大,也不能保证整个族群的健康发展。而随着国内制造业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参加进远征队伍的中国企业已经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群体,迸发出了声势与力量。而金融危机的发生,犹如天空中吹响了冲锋的号角,让中国的“角马”们逐渐按捺不住,纷纷昂头嘶鸣,冲向海外,一时间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声势。

中国流布局

《三国演义》小说中的“隆中对”虽然看起来像一个传奇故事,却是完全取自于史书《三国志》,所以可信度非常高。诸葛亮在草庐中为刘备所做的这番分析和规划,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个布局:像东联孙吴、北抗曹操、西取巴蜀、三分天下、安抚戎夷和北伐争霸等战略思想,都在“隆中对”中得以体现。正是因为战略布局的正确,才让刘备在力量对比处于完全弱势的格局下,在与各敌对方的博弈中取得节节胜利,最终奇迹般地实现了三分天下的目的。
“隆中对”故事对中国现阶段抓住金融危机机会,通过海外并购调整产业链布局,从而改善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不利地位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中国的制造业目前正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缺乏技术、品牌、渠道等核心的东西,这与“隆中对”中刘备军事集团面临的缺兵、缺武器、缺地盘等不利形势十分类似。当一个主体在博弈中处于这种弱势格局下,希望向好的方向发展以求占据有利地位时,就必须要有好的战略发展布局。
作为弱势一方,中国制造业在与强势一方的博弈中,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现阶段环境如何?对方的软肋在哪里?如何利用环境的变化,从对方那里取得亟须的粮草与装备?
出海远征中,应选择哪些行业作为突破的重点,是金融类还是实体类?资源类还是服务类?去哪个区域并购效果更好,美国、欧洲,还是其他地区?在具体并购目标的选择上,需要设定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挑选出最优价值的并购对象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一而足,在布局中都需要认真筹划。
布局要充分结合中国自身的现状特点,从中国制造业的轻、重、缓、急角度出发,去做缜密的规划安排,从而在博弈中获得战略主动,体现“中国式”的风格特点。就像中国围棋代表团当年远征日本时摆出的“中国流布局”一样,要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在实战中迅速抢占大场,占领实地,从而对全局战势产生好的影响 。
当然,一切布局的实现都要有好的时机做配合,就犹如当年三国火烧赤壁时必须要有天气风向做配合一样,中国制造业企业走出去并购也是如此,如果时机不成熟,目标方要价太高或是打定主意不愿意卖,那再好的布局也没有用。诸葛亮六出祁山每每都不能克定中原,显然就是时机未成熟的缘故。
而现在爆发的金融危机,正是给了中国这样一个百年一遇的机会,这就为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一场及时的“东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