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物医药之“新春”

(2009-12-04 17:38:46)
标签:

杂谈

 生物医药之“新春”

科美生物CEO应希堂:低价投资的时机早已过去,但是政策利好使得高速增长的企业仍能够为投资人带来不错的回报率。

文/本刊记者  孙雨

即便经济不景气,始终还有公司能够独善其身,北京科美东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下称科美生物)就是其中之一。
“从2008年到现在,国内大大小小几十家投资机构都快踏破公司门槛了。”在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面前,科美生物首席执行官应希堂对本刊记者传达了一份有些夸张的潇洒。
不过,熟悉医疗投资领域的人都知道,这并不是说笑。在2008年10月26日,科美生物获得管理总资金超过250亿美元的苏格兰马丁可利集团1650万美元的投资后,仍有络绎不绝的投资人找到应希堂,希望成为科美生物下一轮融资的首选对象。因为这时的科美生物,已经搭建起逐渐清晰的IPO之路。
而实际上,在经济危机到来后,获得风险投资的医疗企业并不在少数,进入6月以后更是逐渐升温。据不完全统计,宁夏康亚药业有限公司、南通联科、上海赛金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等6家医药企业竟在这一个月内纷纷获得风投。
在应希堂们看来,虽然身处经济危机之中,但是政府医改8500亿元大蛋糕点燃了医疗企业这把火。

医改机会

2008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看到国际大企业也顶不住压力接连倒闭,作为国内中小民营企业的科美生物,也在担心这场谁也看不到尽头的经济暴风雨到底会给企业带来怎样的打击。
为此,应希堂迅速做出反应,几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公司的战略调整——削减开支、削减研发、削减市场的开拓,想尽办法力争回笼现金。除此之外,为了拥有更充裕的资金,2008年10月,应希堂继2007年6月拿到第一笔5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后再一次获得165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这笔资金对医疗行业来说,委实是个不小的数目。
然而,经过对客户和市场的观察,应希堂发现经济危机中的科美生物销售额竟然并没有减少,每月的销售额都在持续增长。更令许多企业想不到的是,应希堂在经济危机中拿到的这笔对其他企业来说如救命稻草般的现金,如今仍然趴在科美生物的账上,一分未动,自己的滚动现金流足以保障企业的一般运转。
到底是什么动力能够在多数市场都萎靡的情况下,支持企业继续增长?2009年4月,被人们看做是投资风向标的财富杂志评出了11家最热门的创业公司,包括科美生物在内共有3家医药企业上榜,投资人对该企业的热衷可见一斑。
而就在榜单公布的前一周,几经修改的新医改方案终稿正式浮出水面。方案主要规定,一是提高医保的覆盖面,二是要降低百姓自付比例。这对医疗企业来说无疑是巨大利好,越多人就医,医疗设备、药剂自然需求也就越大。6月24日卫生部又发布了《县医院等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指导意见》,对县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设备的配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7月3日,政府发布消息,仅仅用于医疗行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设备购置的资金就高达约1000亿元,大量的诊断、医疗设备需求刺激着众多医疗行业经营者的神经。
其实,对市场一向敏感的应希堂今年的一次安徽老家之旅,已经让他感觉到了医疗行业的新商机,“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大大促进了农村就医,以前不去医院看病的农民都往医院跑了。以我老家当地县医院为例,在新农合开展之前每年的收入大概是几千万,而2008年的营业收入达到了1.5亿元。”
2008年全国卫生财务年报显示,全国公立医疗机构与医疗器械装备使用有关收入增长明显,其中化验收入增长近24.8%,检查收入增长近26.7%,均高于同期医疗机构总收入23.9%的增长幅度。瑞银证券研究部分析师邹敏认为:“政府投入将给医疗设备行业带来的效益,预计可推动2009年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增长幅度将达到20%左右。”
在这样的背景下,投资机构和企业的价码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在经济危机中大多数企业相对于投资机构话语权大大减弱,企业估值在双方博弈中被一再压低。而对于医疗行业的投资在进入5月份以后的大幅升温,应希堂的理解是,“在经济危机中,许多东西是看不清楚的。经过半年左右时间,哪个行业仍然在增长就显而易见了,虽然低价投资的时机早已过去,但是政策利好使得高速增长的企业仍能够为投资人带来不错的回报率。”

从找投资到去投资

曾经以50万元起家的科美生物在企业发展10年后账上已有上亿元的余钱,一向谨慎、精打细算的应希堂会将这些钱投向何处?
“未来3-5年,整个行业内存在很大的整合机会。”应希堂以一个企业家的身份看到了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由于这个行业对于技术要求特别高,所以需要投入比较大的研发经费。但是中小企业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一边是银行因为中小企业缺乏一定的不动产很难贷到款,另外一边是风险投资机构一半在我们这些传统行业只选择行业内的领头羊,至少也是前三甲选择投资,小企业一般得不到融资机会。”
在夹缝中,即便一些小企业拥有一些独立的技术也难以获得很大的发展,这就给手握大把现金的应希堂们提供了整合的机会。其实,对于行业整合,科美生物在几年前就已经涉足,应希堂曾率领团队收购了上海生物质监所下属的一个小企业,为日后做大企业积累一定的经验。
同样经历过创业艰辛的应希堂,对于创业初期的资金渴求深有体会。做科研工作10年的他,在1999年放弃了自己研究室主任的职务,拉着朋友一起下海,建立了科美生物,没想到经营的第一年就亏了200%,几乎所有股东都嚷嚷退钱,他只好联合几个合伙人从家中拿钱以20%股息将钱退给了那些退股股东,这样工厂内最初的20多股东,已经走了一大半。幸运的是,一直从事诊断技术的应希堂对于这个领域驾轻就熟,过硬的技术使得科美生物在第二年就实现了盈利。
而随后的几年中,由于需要不断投入资金维持新技术的研发,困难的时候甚至连员工工资都难以为继。在2006年寻求银行贷款无门的情况下,应希堂背着一个大包四处寻找风险投资,联想创投、红杉资本、IDGVC、北极光等等,他把能够想到的投资机构都找了一遍。然而,医疗领域过于专业的术语以及尚未清晰的盈利模式成了他与风险投资机构之间的屏障。以前过于集中在IT、多媒体行业的风投,由于缺少懂得医疗行业的人才,即便一些投资机构想投资也禁锢在看不清行业风险上。
直到应希堂遇到了同样是医疗行业专家的王国伟,曾经参与西门子多个国际并购案的他,目前是中经和的合伙人,出于专业水平考虑一眼就看中了科美生物这个企业。于是,他又拉来了西门子(SVC)、软银中国与中经和一起投入500万美元的资金。令应希堂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一笔风险投资使他在行业内树立了其他企业难以比拟的品牌效应。众多媒体对这一投资进行报道,因为这是西门子这个资本大鳄在中国的第一笔投资。到了2008年引进第二笔风险投资时,作为CEO的应希堂在协议签订之前都没有出面,交易就达成了,聪明的他料到在经济危机中对方可能会压低估值,所以请了易凯资本的王冉作为投资顾问,最后成功融资1650万美元。
引进风投也不是就可以稳坐钓鱼台。“在2007年引进第一笔风险投资及以后,面对企业发展等许多问题我也经历了很长的调整时间。那时候,我几乎吃遍了世界上所有先进的安眠药。”抽屉中一盒盒的安眠药印证了一年多以前那段日子的煎熬。因为第一笔投资涉及到多个投资方,一些法律问题也需要亲力亲为,作为经营者的应希堂需要考虑的事情多得让他没法消化。
如今的应希堂终于可以倒头就睡了,经过了一场经济危机却使他越来越自信,快速增长的订单以及越来越多的应酬虽然让他每天只能保障四五个小时的睡眠,但是显然他更乐于接受现在的自己。因为科美生物2006年就在开曼群岛设立了离岸公司——中国诊断医疗公司,架构了到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发展路径,如今应希堂等的就是盘子做大后的IPO。
而随着医改的逐步实施,国内市场需求的逐年增加,科美生物这个曾经需要他人投资的企业,如今也走在了寻求投资其他医药企业的道路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