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郭田勇:创业板并非主板补充
(2009-07-29 15:59:30)
标签:
《投资家》第5期特别策划财经 |
分类: 封面 |
郭田勇:创业板并非主板补充
将财务指标放在上市公司选择第一位,这是一个误区,
最大瓶颈其实在于如何监管,信息披露要真实,经营要规范。
文/本刊记者 冯昭
从深圳证券交易所提出立项报告,历经10载,中国的创业板市场终于要粉墨登场了。
5月1日,《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开始实施,预计在相关细则出台后,首批创业板公司IPO指日可待。
创业板将带来什么样的资本市场新生态?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
《投资家》:1999年1月,从深圳证券交易所向中国证监会呈交《深圳证券交易所关于进行成长板市场的方案研究的立项报告》开始,创业板概念的提出到现在已经整整十年了,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创业板推出一再延迟?
郭田勇:应该说,主要是在风险和收益之间进行反复权衡(的结果)。1999年的时候,深交所提出设立创业板,主要是受到美国纳斯达克和中国香港资本市场的影响,当时,网络股在纳斯达克异常火爆,像国内的新浪、搜狐也纷纷赶往美国上市。一方面,创业板市场给这些新兴企业提供了资金;另一方面,这些新兴企业也使创业板走向了空前的繁荣,而国内企业也有很强的投融资需求,纳斯达克的火爆恰恰把这种需求刺激起来了,因此,便诞生了深交所的提案。但是,《公司法》对股份公司上市有一系列的规定,当时考虑要修改《公司法》,并向全国人大提交了提案。后来,随着美国互联网泡沫的破裂,推出创业板的说法一度陷入了沉寂。2004年启动了中小企业板,但中小企业板的上市公司很多都进入了成熟期,像苏宁、用友。与中小企业板相比,创业板的门槛进一步降低了。对于企业上市,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就是门槛越低越好。
《投资家》:随着相应规章制度的逐渐齐备,有观点认为,创业板IPO在今年8月后推出的几率很大,您认为现在的时机是否成熟?
郭田勇:如果谈创业板的推出时机,什么时候都能找出充分理由。2007年的时候,主板上涨很快,当时的理由是呼吁要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现在这个理由是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现在经济这么不景气,大型企业获取资金的通道非常多,无论是银行贷款、融资融券,都可以解决,但中小企业就很难了,有了这个理由做支撑,推创业板可谓顺理成章。2007年的观点,还是从资本市场本身来考虑的,对实体经济虽然会有一些间接的效果,但并不是主要目的。目前,证监会还面临着多元选择,有人推平准基金,有人推融资融券,还有人推股指期货,现在来看,创业板是先行一步了。
从技术准备来看,我认为创业板的推出已经不存在问题,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提高上市公司经营的透明度。因为一般来说,企业在规模小的时候,各项财务制度很不规范,因此我们必须把它规范化,或者不管是否规范,至少要把企业财务的真实层面告诉投资者。有句话叫“靓女先嫁”,就是监管机构在选择公司上市的时候,把财务指标放在了第一位,我觉得这是一个误区。因为“靓”和“丑”主要体现的是经济效益,并不是经营规范程度,很多效益好的公司不一定经营规范,所以我觉得只要信息披露真实、经营很规范,无论是“靓女”还是“丑女”,都可以上市,交给投资者来选择。对于信息披露的有效监管,这次监管机构制定了不少标准,设立了上市公司的保荐人制度,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投资家》:在经济衰退、股市低迷的情况下,创业板的推出,是否会对主板市场造成影响?您认为当前推出创业板的最大意义是什么?
郭田勇:有些人担心创业板可能会从主板市场分流出一部分资金,但是我觉得,首先不能把资金量看成是一个固定的数额。2007年股市的资金容量,与现在相比肯定是不一样的。当大家预期股市会变好的时候,资金量可能会比现在多十倍。如果以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不但创业板会分流资金,股指期货、平准基金同样会分流资金。
在任何国家,中小企业都是国家经济最为根本的细胞。从市场经济的充分竞争来看,所有企业都应该是从中小企业成长起来的,如果不扶持中小企业,你的经济就没有未来,而创业板的意义便在于可以作为助推中小企业发展的平台。
《投资家》:一般来讲,创业板的风险要高于主板市场,您认为这种风险主要来自哪里?应设立怎样的应对机制?
郭田勇:主要来自公司发展的不确定性,因为太小了,一个浪尖就能把你打翻。这是一个自然淘汰的过程,除了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大企业都是由中小企业成长起来的,像埃克森、美孚等等。相对于前些年而言,中国的投资者正变得越来越理性,这样一来,公司业绩就成为股票价格的主要因素。一般而言,投资者在刚入市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比较狂热的情况,随之会进入一个比较冷静的阶段,例如香港的创业板市场,现在一港币、两港币的股票很多,一是因为投资者变理性了,二是大资金进出不是太方便,由于盘子过小,你能把价格炒起来,再想出去就不太容易。
《投资家》:《暂行办法》规定,要求创业板市场应当建立与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的投资者准入制度,您认为这种投资者准入制度的设计应该从哪个角度入手?
郭田勇:由于创业板市场的风险性,我想应该更适于机构投资者投资,同时也应当兼顾一些中小散户。因此,我想是否可以以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模式对客户进行分层,例如,可以借鉴银行对客户进行风险测评的方式,把不同风险的产品卖给不同风险承受能力的人;同样的道理,创业板市场是一个典型的高风险、高收益的市场,相应的证券机构应当给投资者做出一个风险测试,如果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者,便适于在创业板投资;如果投资者是风险规避者,则应该建议他不要在创业板投资。我想这是一个比较稳妥的做法。
《投资家》:有观点认为,高风险意味着高死亡率或高频率退市,您认为高风险的创业板是否有必要设立一个必须设置严格的退市标准?
郭田勇:如果企业已经倒掉了,当然可以退市,但是对于一般意义上的经营业绩和股票表现,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企业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事情。退一步讲,如果企业真的到了资不抵债的地步,进入破产程序,投资人就可以按所持股票参与破产清算,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因此,重要的是投资者做出自己的判断,所投资企业是暂时性亏损,还是真的经营不下去了。相反,用一个退市标准去界定企业是不是应该摘牌,并不是最主要的。
《投资家》:如何看待创业板与主板的关系?
郭田勇:像主板市场一样,创业板是构成多层次股票市场的一个重要环节,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有些企业在创业板成长起来以后会到主板上市,但有些世界著名企业一直在创业板,比如微软。因此,各个证券交易所本身就是一种竞争关系,并不能说创业板是对主板市场的补充。
《投资家》:您如何看待创业板与新三板、中小企业板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转板机制是怎样的?
郭田勇:中小企业板是当初推创业板的产物,但是,由于条件不成熟,以及法律上的一些障碍,就变成了后来的中小企业板。这样,随着创业板的推出,中小企业板就变成了创业板与主板市场的夹心层、中间物。而新三板不是一个IPO的平台,只是股权交易的市场,是因为股权流动而出现的市场。当然,只要能够达到上市的门槛,并不排除一些经营业绩较好的企业,将来获得IPO的资格,由新三板转到创业板市场。
《投资家》:从现在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的资本市场将会是一个怎样的形态?
郭田勇:未来的资本市场应该是一个多层次、全面开放性的市场。这种开放首先是对内的开放,门槛应该得非常低,能吸引更多的上市公司都来交易。十年前就说要发展资本市场,是因为银行对企业的融资比例占得太高,80%都是银行的贷款,近年来随着银行业的高速扩张,银行融资的比例非但没有缩减,反而占得更高了;股市融资不但没有扩大,反而在变小,就是因为市场太小了,所以首先要把市场容量做大,把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做得越来越大。
所以我觉得不仅可以开设创业板,甚至可以通过成立一些区域性的交易市场,来解决企业股份的交易、转让,甚至融资问题。这其中最大的瓶颈就是如何监管,监管问题解决了,就可以大范围地解决企业融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