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会·中国金融投资产权报告(五)
(2009-02-04 14:40:56)
标签:
《投资家》第1期报告会财经 |
分类: 报告会 |
中国金融投资产权报告(五)
金融股权:银行与券商最受青睐
金融股权交易概况
2007年之前,全国产权市场中开展金融股权交易的产权交易机构有10家左右,仅北京产权交易所一家就占了交易总量的60%以上,挂牌项目数超过其他各家交易机构的总和。扣除北京产权交易所的项目,从2005年开始,其他交易机构平均每年仅挂牌一宗金融股权项目。从2007年开始,实现金融股权交易的产权交易机构大幅增加,目前有超过20家机构出现过成功的金融股权交易情况。挂牌项目数和金额也大幅提高。调查显示,2007年产权市场实现金融股权交易64宗,合计成交金额49.68亿元,相较挂牌价的增值率为19.29%。由于受整个宏观经济良好态势,尤其是资本市场牛市的刺激,2007年产权市场的金融资产交易呈现供需两旺、普遍竞价的特点。
总体来看,在已经开展金融股权交易业务的产权交易机构中,近3年金融股权交易挂牌数目虽然呈上升趋势,但还不是很多,这侧面反映了金融股权交易在产权市场起步较晚。但从成交情况看,金融股权交易也呈现出从协议转让转向利用市场机制竞价增值的趋势,调查数据中,资产溢价率最高的达到119.62%。可以看出,产权市场在金融股权交易中发现价格、发现投资人的积极作用。
随着股票市场估值水平的下降,2008年以来,以券商股为代表的金融类企业股权在产权市场上出现大面积的流拍现象,这也体现出证券市场与产权市场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证券市场估值水平的下降比较明显的在产权市场反应出来。
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加剧了观望情绪,而不少金融股权存在的上市预期不明确、限售周期过长的问题也让投资者望而却步。随着估值水平的下降,金融股权持有者变现的欲望正在逐渐减退,预计下半年金融企业股权供应量将少于上半年。
尽管由于市场估值的下降,以及市场环境的改善,有61.54%的受访投资机构认为2008年的投资机会大于往年,但仅有15.38%的投资者表示未来一年将增加金融股权投资预算,这体现出对市场前景的谨慎态度。
银行、券商两类金融企业股权依然最受投资者青睐。投资机构对于金融企业股权的年平均投资收益预期为22.27%,低于往年水平。
市场供应
股票市场对金融资产交易的影响
调查显示,尽管市场形势比较严峻,但是长期来看,中小型商业银行、券商、基金的潜在的上市预期将保证产权市场金融股权交易的持续活跃。继去年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和北京银行上市后,据不完全统计,已有上海银行、大连银行等40家以上的城商行提出了上市的战略发展规划。这些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往往股东背景复杂,既有当地政府、国有、外资、民营企业,又有大量员工持股,在上市之前,将出现一定规模的股权调整,这为新进入的投资者提供了绝佳的整合机会。91.67%的投资者认为未来进入产权市场的金融类股权将持续增多。
但调查过程中亦有投资者表示,由于优质企业的稀缺性,金融企业股权投资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减少。
国资委3号令对国有金融资产的进场要求
国务院国资委2004年3月出台的“3号令”明确要求企业转让国有资产必须进入产权市场交易,这其中的“国有资产”中就包括企业持有的国有金融产权。
根据公开资料,目前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国有资产超过10万亿元,其中拥有的金融国资粗略估算在1万亿元左右。近年来,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大型国企在此轮经济上涨周期中,普遍取得了快速发展,企业效益大幅度增加。在此基础上,中央企业频频对外发起并购以扩充自身实力,其中对金融产权的投资是国企并购的主要方向之一。许多央企涉足金融产业,摇身变成“金融控股集团”。
如招商局集团,旗下拥有包括招商银行、招商证券、招商信诺保险、招商基金等在内的诸多金融类企业;再如宝钢集团,最近刚刚支付42.18亿元购买深发展1.2亿股股票,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而宝钢目前还持有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工商银行等金融股,同时也是太平洋保险的第一大股东。
国有企业投资金融产业,许多都是基于财务投资而非战略投资的角度介入,一旦所投金融产权价值增值较高,就会出让套现,获取巨额盈利。随着目前国企尤其是央企投资金融业的增多,国有金融资产的市场规模愈发庞大,这同时也意味着今后在产权市场中挂牌的国有金融产权潜在规模越来越大。
此外,从2007年开始,金融领域的央企整合步伐在悄悄提速。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各家产权交易机构的挂牌情况反映,央企在金融领域的资产重组行动规模大、过程复杂,且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一方面,由于金融业不属于大部分央企的主业范围,在国资委“有进有退、做大做强”的要求下,这些央企正在加快对旗下资产的整合与重组,专攻主业,剥离辅业资产。另一方面,央企多数是待售企业的小股东,不具备对标的企业的控制权,因此,抛售所持金融资产,对转让方和标的企业都不会产生太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