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月来,辗转于长三角一带。工作之余饱览了江南最美的春景,很是享受。特别是在春雨潇潇或春风拂煦夜晚的几次茶酒会,更是深深难忘:茶能这么香,酒会那样醇吗?
这就是我追求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做感兴趣的事,把结果均分给每个过程,在做事过程中提前享受快乐。
有一句佛语“活在当下”,《传灯录》中讲道:会元和尚师徒二人赶路,到一条河边看见一女子待渡,无船无桥,老和尚二话没说就背女子渡过河去。回到寺庙小和尚忍不住问老和尚:“出家人禁近女色,师傅为何要背那女子?”老和尚正色道:“我早就放下了那女子,你怎么还背着?”很显然,小和尚还没到份上怎么也放不下来。
2009最新版德国人埃克哈特的《当下的力量》是我最近反复阅读的一本书,因为译著者告诉大家“这是一本不能用大脑读的书。这也是一本百读不厌的书。”
曾经,有一位乞丐在路边坐了三十多年。一天,一位陌生人经过。这位乞丐机械地举起他的棒球帽,喃喃的说:“给点儿吧。”陌生人说:“我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你。”然后他问:“你坐着的是什么?”乞丐回答:“什么都没有,只是一个旧箱子而已,自从我有记忆以来,我就一直坐在它上面。”陌生人问:“你曾经打开过箱子吗?”“没有。”陌生人坚持:“打开箱子看一看。”乞丐这才试着打开箱子。这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乞丐充满了惊奇与狂喜:箱子里装满了金子。
……
开篇就是那样引人入胜,再往下看,那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无法形容。确实,我们很多人都生活在过去回忆里和未来的梦想中,使自己游离于现实之外,活的很苦活的很累。甚至还残忍的伤害到下一代:妄想让子女来偿还自己的失落。于是逼着他们的孩子四岁学艺五岁习武,连母语还没有流利就要学外语,好像朗朗章子怡离他们并不遥远。把概率事件当作生活规率实实在在是坑害了两代人的幸福生活,许多社会灾难就是在众多家庭演绎的悲剧基础上爆发的。
已经可以过得舒舒担担,不少人宁愿现在受苦受穷,总希望把更多美好留给未来。我建议先来个美好的现在。因为,万一有个变数,美好未来就和你无缘。就餐时总想把最美味的佳肴留到最后一口,但往往那时已食之无味或无福消受了。不如先把好东西吃了,免得两头不着。据说现在饭店上菜也讲究虎头蛇尾了。
《当下的力量》还教会创造性地使用你的大脑:别用你的大脑思考问题,而是用你的身体去思考问题。因为你的大脑中腐朽的东西太多了,或者,你费劲思考的都是不用你去思考的问题。
《当下的力量》告诉我们,迈向开悟之途最为关键的一步是:从对思维的认同中摆脱出来。
今年春晚的小品中,小沈阳和赵本山各有一句自以为很经典的台词“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人死了钱还没花完”;“人生更大的痛苦,是人活着,钱没了”。
小沈阳和赵本山都缺乏生活体验,人死了是无所谓痛苦的,钱没花完对于还活着的人怎么会是痛苦呢?!钱没了人活着才是财富价值最大化的体现,你今后生活不是超值享受吗?所以,赵本山应该荣休了;小沈阳注定是红不久远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