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午在妹夫宝林公司把父亲的画册勘订结束,春节前画册一定印好,作为新年礼物献给老爸。
此项事历时大半年,不能再拖了,主要是我的缘故,拖拉作风。其实,拍摄、选照片、排版等事早弄好,就等我起草的序言请余曾善认定就可复印,恰恰在此事上被我拖了一段时间。
父亲一生真不容易,只上了两年的私塾,却享有“小秀才”美称;没进过一天艺术课堂,却能自如地泼洒笔墨。在工作上是个技术骨干、革新能手,锻工、木工、瓦工、机械工,除了化工,无一不通,无一不精。在家里,内能下厨房,烧得一手好菜,使得一手好刀工,红烧肉、红烧鱼、大蒜拌干丝吃得打嘴不放,朋友、同事无不赞扬;家里的修修补补、粉粉刷刷、院子垫土、屋子捉露,一手操办。好学、勤奋,造就了父亲的才能,打小起,父亲就是的偶像,我是他终生粉丝。
父亲画册由余曾善策划,我们兄妹三人做责任编辑,著名画家袁峰、侯德剑、王法、卜元、康戎、董成伟等给予了支持,有的赠画为贺,书法家、百岁老人朱漱梅为画册题字。下面是这本画册的序言,兹录于此,或许可窥一斑。
家骥先生1929年农历五月二十出生于江苏省泰州市戴南镇。自打降生起,便命运多舛,满月之日就失去父严。稍长,本家长辈怜其幼失怙训,收于蒙馆授学两年,读得《三字经》、《百家姓》之类。他天资聪颖,勤学好问,镇日里手不释卷,公案、演义、传奇,所能逮到的书一本不放过,碰到生僻字就做下记号,缠着穿长衫、戴瓜皮帽的刨根问底,肚里墨水日渐积淀,竟在镇上博得“小秀才”之称。
俗云:世上有三苦,行船、打铁、磨豆腐。家骥先生既打铁又行船,三苦占其二。行船,夏天晒脱一层皮,冬天冻掉一双耳;打铁,夏天三斤汗,冬天半层衫。饶是如此,那双布满茧花的手最爱的仍是从书页抚过的感觉,看书就是他谋生开外的唯一爱好。他最初与丹青亲密接触,当始于总角之年独立谋生之时,那时,他扎库为生,结扎纸人纸马,在红红绿绿的纸上画云头如意花鸟鱼虫近水远山,依样临摹,无师自通;再次接触丹青已是50年后的事了,那时,他刚从南通市家用电器厂退休,重握管豪,进南通市老年大学国画班学画花卉,从初级班到高级班进而高级研修班,这一学就是十年。
我曾为老年大学书画班授课,常感动于家骥先生孜孜好学的精神。我感到,他与其说在学画,毋宁说在圆从小就萌生却被艰辛生活破灭的上学梦!在习画上,他比其他人更投入,更专注,更愿意付出,因而画技、画境突飞猛进。他作画,性喜浓墨重彩,画面鲜艳、色彩丰富。这一习性,源于他对生活的热爱,他觉得不如此不足以抒发内心对生活的感恩。因而,他笔下无论是松石梅菊、飞禽鱼虫,均是“不得不发”之作。
这些年,家骥先生绘画收获颇丰,作品多次入选省、市和全国美展,获得“辉煌北京”全国书画艺术作品大赛金奖、当代中华儿女书画艺术邀请赛特等奖,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描绘新农村全国美术作品巡展”,作品入选《全国书画艺术精品大观》、《全国绘画楹联精品大观》、《当代中华儿女书画艺术全集》,被授予“全国优秀书画艺术家”称号,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其作品,南通市美术家协会、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南京国际梅花艺术协会吸纳为会员。
七十岁开个展,八十岁出画册,家骥先生老而弥坚。画册付梓,嘱我作序。面对这样一位可亲可敬自励自强的老人,我一时举笔踌躇,不知说什么好:赞誉的话太俗气,勉励的话嫌多余。我忽然想起,十余年前他接受《南通日报》采访时说过一句话:“享受读书,享受文化”。我觉得,这正是他习画、作画的的动因。不求结果,不求闻达,自我娱情,自我陶冶,享受的是过程,收获的是心情。人一旦淡定超然若此,必能达到庄子所推崇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的精神境界。
种境界,家骥先生达到了。
是为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