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愚鲁诗词课第一讲:刘长卿《听弹琴》

(2018-04-08 08:59:35)
标签:

诗词课

刘长卿

唐诗

家庭教育

分类: 愚鲁诗词课

孩子们:

今天我们正式开始讲《诗词课》。你们将来会上学,每节课都要起立向老师问好,爸爸算你们第一个老师吧……“愚宝起立!鲁宝行注目礼(未满月,还不会站)!1、2、3——走:同学们好!”

“打打打打打!”(孩子们还不会说话)

《诗词课》第一讲,我们一起读刘长卿的《听弹琴》。这是一首唐诗,爸爸先说说唐诗是怎回事。首先,中国有很长的历史,唐朝是其中一段,也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期。其实不尽然,以后我会慢慢给你们讲。再看唐诗:唐人写的诗。中国古代文学存在“一代有一代之所胜”的情况,比如汉人善赋、明清善小说,而唐人善诗,且唐诗在中国古代诗的创作中,成就最高。成就高体现于哪些方面?

第一,作品多。唐朝距今已一千多年,流传下来的唐诗仍有五万多首。历史大浪淘沙,如何坚固的城池,徒剩断壁残垣,何况脆弱的文字?几滴水、一簇小火苗,有多少毁掉多少。爸爸的意思:今天我们还能读到五万多首唐诗,你们想想,唐人得写出天文数字的诗。

第二,写的好。我们说某种文艺形式繁荣,无非因它大师跌出。若那些大师人尽皆知,则这种文艺形式极其繁荣。比如古典音乐,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群星璀璨。不仅音乐学院的教授天天研究、享誉世界的演奏家天天演绎,他们也是我们普通人的来电铃声、闹钟铃声,谁不能哼一段两段?唐诗艺术也是这样。我们按最主流的观点——将来你们语文老师必会和你们讲的:山水田园诗大师有王维、孟浩然,边塞诗大师有高适、岑参;浪漫主义、理想主义诗人里,李白大宗师;与李白齐名,现实主义大宗师,是杜甫。以上大师生活在唐代早期和全盛期,尤其李白之为浪漫派诗宗,很大原因在他生活于唐代——乃至中国历史——最强盛的时代:盛唐。盛宴他吃尽,荣耀他享足,精神时常处于亢奋状态。杜甫就很惨:生活在唐朝盛衰的转捩点,满目狼烟,遍地饥馑,无法抽身现实,必关照现实。全盛期之后,好日子不多,杜甫的继承者多起来。白居易、元稹等大师继承杜甫关照现实的根本精神,多压卷大作;而韩愈、李贺等大师开拓杜甫在创作上刻意求新的艺术追求,方块字在他们手里多有空前神奇的组合。所谓唐诗写的好、艺术高,在爸爸看:主要归功于这些大师。

今天咱们读《听弹琴》,他的作者刘长卿也是大师——五言诗大师。五言诗,就是一句五个字的诗。刘长卿自称“五言长城”,行家也都认。他最有名的一首五言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你们将来语文课会学,爸爸先不讲。讲《听弹琴》之前,咱们先看看诗人的经历。

刘长卿生卒年未确定,大约在唐朝盛极而衰时,刚考中国家公务员就赶上安史之乱,自此:生命与战乱、流浪、饥荒这些残酷的词汇缠绕不清。注定了:官场生涯被战争、政治动荡切得支离破碎,三两年就换个地方任职。同学们记一个年代:公元775年;记一件事: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发生于那一年,持续八年,辉煌巍峨的帝国基业自那凋零。再补充一个历史常识:古代战争一般时间都不长,主要在于生产力太低,国家存粮有限、兵器战马更稀罕。换句话说:哪个朝代若经历像安史之乱这么长时间的战争,老百姓基本没饭吃,士兵基本没盔甲穿,马基本骑不了。唐朝再怎么强盛,也经不住这种消耗。

大概明白诗人的处境,咱们一起读:“《听弹琴》,作者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一句五个字,加起来才二十个字:奏七弦琴,清凉起伏;细听松涛,寒音茕茕。我虽很爱这古曲,但今天的人大多已不弹了。诗这么短,没有情节,几乎就写诗人和琴在一瞬间的相互关照。前两句是他关照琴一首古曲,后两句写琴关照他一阵走神。走神为何?这么好的古曲,现在人不弹了。为何不弹呢?

现实的原因:唐之前的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趣味随之改变。所以“今人多不弹”,首先是琴不流行了,琴曲随之不流行。刘长卿不合时宜,喜欢过时的东西,只好他一人安安静静地弹,松风相陪——换言之:人声趋无,没人搭理他。

拿老掉牙的乐器奏老掉牙的曲子,既然值得书写,必有诗人自己的原因,爸爸猜想:首先,他喜欢,毫无疑问。其次,他孤独,身边没有知心好友,他与世界隔着一片本无任何诗意装饰的颠沛流离。再而,他不甘于自己同世界的这种萧索关系,孤独地用心爱的古曲搅动那种坚硬的颠沛流离,再以诗搅动心爱的古曲。主流观点认为:刘长卿清才冠世,却一生迁斥,《听弹琴》表达了他不与流俗寡合的情调。属被动拒绝。但爸爸认为:《听弹琴》是主动反抗:反抗孤独,反抗残酷的命运。哪怕手中仅破琴一张、古曲一首,仍要拿他们做无形的剑,刺向无尽无边的空虚和无聊。这里没有被动拒绝的无奈、苦涩,倒有几分豪气和得意,那意思:“看,你们杀不死我,我有琴——有笔。”

他还有一首《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弹琴》。而多了“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实更在说爸爸认为的这层意思:知音难求,更需求之不已。至于这首诗的技法,你们看:它像不像在画一幅不必着色的画?仅用墨线,足够把人与琴那一瞬的事儿勾勒清晰,但也几乎永远画不出“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这两句既是忆昔,也是抚今。或者说:时间既朝后又向前。听说立体主义能在一幅画面表现某种形象在不同时间的状态,但爸爸还是更愿意它就变成一幅独奏者的小画,画上端端把“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写上。立体主义大师——再怎么轻拿轻放——油彩、色块、刮刀……都会弄破《听弹琴》的中国式安静。

为什么爸爸第一讲和你们讲这首诗?它很出色,但不是最有名的,背后更有一段大时代里辛苦卓绝的人生。都离你们太远。

其实,爸爸是羡慕刘长卿的。不论他人在什么样的处境,有琴,有诗——极致温柔,却是反抗孤独的剑、同命运赛跑的马、寄存无限思绪的竹篮。人不能只有生存的手艺,没有诗、琴这样的东西。得意时,它们定格幸福,化一时之喜为永久回味;无聊时,它们集一集幸福,把丝丝缕缕美好的情绪聚起来;绝望时,它们提醒我们世上绝对有幸福这种东西——曾被记录、被收藏。诗也好、琴也好,一直与幸福直接打交道,而无论如何高超的生存技能,也是迂回着同幸福打交道——没有诗、琴,后者无法向幸福介绍自己,无法离开残酷的丛林而在幸福之国里获得自然的身份。

咱们此时正在进行的诗词课,正如刘长卿的七弦琴和五言诗。你们将来会有更多自己的业余爱好——爸爸希望——非常多。其中有几种会变成只有你们自己能弹动的七弦琴,弹动——聆听唯自己和少数知己能欣赏的乐曲。爸爸羡慕刘长卿:有琴、诗两样,爸爸只有“偶尔写点不成样的散文”这一座能直接沟通幸福的桥梁。但也时常庆幸:至少还有这座桥。

你们的桥呢?

下课!

爸爸

写于北京家中

2018年4月3日星期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