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晚报》谈竹溪关垭是不是楚长城

标签:
湖北十堰关垭子楚长城 |
分类: 长城活动、长城报道、长城评论 |
竹溪关垭是不是楚长城?
2015-09-21 来源:十堰晚报
有关专家经过考察认为,楚长城主要分布在豫南的平顶山、南阳、驻马店、信阳4个地级市的25个县(区)。可还有很多专家认为,楚长城绵延460多公里,应该是由北向南经过陕西白河、旬阳、平利、湖北竹山等,乃古代秦国与楚国的边界之地。关于楚长城的确切位置,长期以来争论不休,各方研究人员大都倾向于自己家乡的长城是楚长城。在竹溪,一直以来,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虽然未能拿出让人信服的证据,但都认为关垭就是楚长城,那么到底关垭是不是楚长城呢?
■文、图/记者 谭祥军
特约记者 郭军
“朝秦暮楚”的关垭
提到陕鄂长城就不得不提关垭,位于竹溪县蒋家堰镇与陕西省平利县长安镇交界处的关垭,汉白公路(汉中—安康—白河县)穿越而过,只见公路通到省界时,赫然被一段水泥做的长城挡住。汽车穿越城门洞而过,城门洞上方是两个奇怪的魏碑体大字——“关垭”。
爬到水泥制成的长城上,极目四顾,能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堵墙,而是有好几道,呈一座城的形状,类似于一些古城池的“瓮城”。当地人认为这就是“楚长城”,竹溪县人民政府在此立碑曰:“秦楚边际山脉绵延陡峭,此地隘口成要塞,两山对峙,一道中通,称关垭。”
从远处看,关垭形如一个马鞍,它的前方是正南面,连接着山宝寨;它的北面即马尾巴处,连接着擂鼓台,群雄争锋的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秦楚交战的重要关塞。
据史料记载,关垭当年是秦楚交战的地方,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当秦军打来的时候,就换上秦国的牌子,插上秦国的旗子,穿上秦人的衣服。晚上楚军打来,则换上楚国的牌子、楚国的旗子,穿上楚人的衣衫,这是一种为了保护自己、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而不得不采取的生存智慧,因此也就有了“朝秦暮楚”的说法。
其实,在很早以前,秦楚之间并不交界,至少可以说在关垭这个地方不搭界,秦楚之间分布着许多诸侯国。此关垭并非楚国拥有,而是属于当时处于秦楚之间的另一个诸侯国——上庸。
公元前611年,楚国大旱的时候,介于秦、楚、巴三强之间的庸国趁机攻楚,不料反被以楚为首的多国部队所灭。巴国在战争中获取了鱼邑这块土地。而秦国从关垭出兵攻打庸国,撤军时为了联合楚国对付晋国,将关垭留给了楚国,秦楚这时有了交界。
有关专家认为,此时楚人为了保住关垭这一带的安宁,防御秦国的进攻,就采取了一个长久的万全之策,那就是修筑长城。楚长城建于战国末期,因年代久远,大部分城墙早已塌陷而不复存在,只在附近留下了遗迹,但在位于鄂陕两省交界的山梁上,断断续续还发现四百多公里的遗迹。
对此,也有不少的历史和考古学家提出了异议,首先一条是如果楚长城就是位于陕鄂交界,为什么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呢?
现在可以找到的正史只有《左传》中记载:“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这也就是说只有楚方城的记载,但仅仅凭借“楚有方城”就认定方城即是长城,多少有点牵强,况且具体的位置仍然没有确切的记载。
此外,还有专家质疑:楚国是否需要在陕鄂边界修长城?以楚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综合考量不可能修筑楚长城。秦楚二国虽有根本的利益冲突,但相对中原各国,大体上二国关系比较友好,再加上陕鄂边界多为山地,工程量巨大,四百余公里的长城,即使凭楚国鼎盛时期的国力,也修不起。这就是说,关垭子长城并不是楚长城。
后一篇:海南洋浦“千年古盐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