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山海关日记》之二:东临碣石故事多

标签:
转载 |
分类: 旅游、风光、民俗、传统文化 |
东临碣石故事多
——《山海关日记》之二
今天是我们到山海关旅游的第二天,海风劲吹,雾霾消散,天气晴好。我们计划先到两公里外的老龙头转转,中午赶到秦皇岛看望昔日战友,下午去寻访一处从没有看过的全国重点文物单位。
中国素有尚“龙”的传统。“老龙头”的文化象征甚至超过了它军事防御建筑的本义。自古至今,人们习惯把长城比作一条翻越崇山峻岭的“巨龙”,而明代蓟镇总兵戚继光在山海关修筑的这座“入海石城”,恰似巨龙的龙首探入海中,“老龙头”的称呼可谓实至名归。
“老龙头是明代蓟镇长城的东部起点,也是万里长城唯一集山、海、关、城于一体的海陆军事防御体系,由入海石城、海神庙、靖卤台、南海口、澄海楼、宁海城和滨海长城七部分组成”。600多年过去,老龙头见证了改朝换代的风起云涌,沧桑巨变,如今它是八方游客观海览胜的绝佳境地。我们登上澄海楼,又沿石阶下到石城外侧的海滩,近距离领略蛟龙入海的恢弘气势,拍了许多照片。
中午去看了我在河北山沟当兵时一条战壕里的战友。三十多年不见,当年清纯靓丽的小兵妹成了知性、干练的外贸企业中坚,真是几多感叹,几多欣喜!小兵妹心细,专门预定了一间海景餐厅,让远道而来的我们一边品尝海鲜,一边观赏海景。透过明亮的玻璃窗,一眼望见东南方向一条长长的“栈桥”伸向海中,小兵妹确认那就是两千年前秦始皇求仙的地方。
告别战友,我们没有去看秦始皇求仙处,而是掉转车头重出关外,直奔辽宁葫芦岛绥中县万家镇一带的海滩——这里是与始皇帝有关的另一处神秘地方。这次来山海关,原本只想看看海,听听涛,好好放松放松。但老伴说,既然自己开车来了,还是应当发挥车轮子的优势,多看点东西,他建议去看看“姜女石”,他对那块几孤零零长在大海里,任凭波涛汹涌岿然不动,被叫作“碣石”的大石头充满了好奇和探究的冲动。
碣石是什么?碣石的本义是屹立海中大如石柱的巨石;地质学家称之为海蚀柱,即海中基岩残石经年累月慢慢风化海蚀的礁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绥中县万家镇东南沿海,距离岸边约400米的海中,就屹立着三块这样的礁石。传说孟姜女哭倒长城后,纵深跳海殉夫,她的躯体化作了最高的那块礁石,而较矮的那两块则是姜女随身携带的装有丈夫寒衣的包袱变的(原来是一整块,后来坍塌成两块),所以这几块碣石又被叫作“姜女坟”。岸边沙滩上矗立着孟姜女的彩色雕塑,显然是近几年旅游热中新建的。沿着海滩慢慢向东走,某一个角度观碣石,的确很有点古代女子的身形。
大海吞吐万物浩瀚无涯,激发人们的大胸襟、大情怀,造就不朽的大诗篇。公元207年,一代枭雄魏武帝曹操东征乌桓胜利回师经过秦皇岛一带,曾写下千古名篇《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首诗中提到的“碣石”究竟在哪里?学界一直有争议,有说在河北乐亭,有说在山东无棣,更多的说法是河北昌黎的碣石山。然而就在今天,我们又听到一个新的说法:就是我们眼前的姜女石。
这个说法可信度有多高?我们不知道。曹操究竟来没来过姜女石?史料没有记载。但历史上确实有一个伟大人物来过这里,而且在这里修了一座宫殿,他就是历史上首次统一全中国并建立了第一个封建王朝的秦始皇。我们今天的最大收获就是在姜女石北岸一个叫“石碑地”的地方寻访到了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巡海驻跸的行宫——“碣石宫”的遗址。
碣石宫遗址曾被列为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轰动一时。据说当时在这片地方发现了大规模布局有序的建筑群遗迹,并且出土了许多大型建筑构件,其中包括一些夔纹大瓦当,个头相当于一般瓦当的四、五倍,特别是带有“千秋万岁”等只有皇家才能使用的标志性文字,与陕西阿房宫遗址出土的瓦当完全一致。加上其他重要发现,苏秉奇等考古学专家最终认定,这个地方就是史书中记载的秦始皇东巡时建造的行宫。正如阿房宫因位于阿房而得名,这个行宫因建在姜女碣石附近,因此被命名为“碣石宫”。碣石宫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制国家最早形成时期的纪念性建筑。
我们买票参观了碣石宫遗址,站在最高处(望海楼原址)俯瞰整个遗址。据解说员介绍,为保护起见,宫殿遗址已用土石覆盖,表面按原来的布局做了部分复原,遗址门口的照片清晰再现了遗址的全貌。接着我们又去了碣石宫东西两侧的止锚湾和黑山头两处海滩,那里的近海水中也分别矗立着几块碣石,与姜女石恰成犄角之势,这可让喜欢看巨石的老伴过足了瘾。
秦始皇为什么要在这里建造行宫?这座行宫与对面海中的姜女石有什么关系?这是萦绕我们在脑海里的一个问题。回到酒店百度了一下,意外搜到CCTV曾经拍摄的一个纪录片《沧海碣石》,片中是这样解读谜一般的历史的:
秦始皇征服六国、一统江山后,曾四次东临大海巡视,最后死在巡海返回的途中。秦始皇为什么如此痴迷海洋?仅仅是为了入海寻找长生不老药吗?《史记·秦皇本纪》记录了秦始皇一段与海洋有关的大事:公元前215年,面对滔滔的海水,在一番隆重的祈祷仪式之后,秦始皇命令当时著名的方士入海刻《碣石门辞》。出乎人们意料的是《碣石门辞》对入海求仙之事只字未提,通篇都是对秦统一六国丰功伟业和天下太平的颂歌,显然秦始皇巡海有着更加深远的目的。
考古学家们经过不懈探究,揭开了碣石宫与姜女石之间的神秘关系。他们发现姜女石坍塌之前曾是相对而立的两块碣石,中心点正好对着碣石宫主建筑望海楼的中心线,恰似一扇天然形成的大门;他们甚至发现,在碣石宫和姜女石之间长达400米的海水中有一条用石头修筑的海底大道,落大潮时通过这条大道可以直达姜女石。考古学家们因此认定姜女石就是史书中记载的“碣石门”,是秦始皇心目中秦帝国面朝大海的东大门。所以他就在这里建了一座可与阿房宫相媲美的宫殿,作为中华民族第一次实现统一的象征。
尽管姜女石上并没有发现《碣石门辞》的踪迹(学者们认为是两千年风雨侵蚀磨损所致),尽管有关“东临碣石”的争议声还在继续,但我们认可这样的说法:对于先后四次巡视大海的秦始皇,以及后朝东临碣石的汉武帝刘彻、魏武帝曹操、唐太宗李世民来说,海洋必定是他们延续帝王梦想的地方!
东临碣石,让我们感到很有收获。
请浏览图片:
远望老龙头,气势非凡
透过玻璃窗看到长长的“栈桥”伸向海中,那里是两千年前秦始皇求仙的地方
离塑像不远的海中矗立着几块碣石,即传说中孟姜女跳海殉夫化成的“姜女石”(俗称姜女坟)
高的是孟姜女,矮的是装寒衣的包袱(原为一块完整的碣石,后坍塌成两块)
碣石宫遗址最高处的无字石碑,是碣石宫主建筑望海楼的原址,此处可以望见姜女石
为保护起见,宫殿遗址已用土石覆盖,表面按原来建筑布局做了部分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