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清地名中的官田与旗地

标签:
文化 |
分类: 桑梓纪闻 |
津门故里
原载2020年5月17日《中老年时报》岁月版
署名:侯福志
在武清区现存的乡村地名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很多村庄的得名与官田、旗地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关系,对于研究乡村历史演变及发展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此类村庄最早出现在金代。在武清北部的大良镇,所属的李千户庄,曾有一块土地属金代李千户所有,由当地的佃户租种,定居成村后得今名。“千户”,是金朝的军事建置,为世袭军职。初专授予于汉人的降臣,后也用以称女真军事组织猛安,隶属于“万户”,元代时继续沿用。成吉思汗即位后,将蒙古部众划分为95个千户,并册封给有功之臣,称“千户那颜”,亦隶属于“万户”。李千户庄的存在,说明该村历史非常久远,而且一度为军事重地。
明代也有不少此类村庄。李大人庄属河北屯镇管辖,明朝时,该村境内有一块土地为北京的李姓官员—李大人所有,并租给当地的佃户耕种,佃户定居成村后,便以“李大人庄”命名。大孟庄镇所属的七相公庄,原有一块地属“齐相公”所有。这位齐相公,原系明代洪武年间在北京任职的一位官员。其所有的土地,分租给当地的佃户租种,佃户定居成村后,以“齐相公”命名。后来,以谐音故,演变成今名。下伍旗镇有个“神机马坊”村,它在明代永乐年间,曾是朝廷“神机营”的养马官田,后以军屯立村,被称为神机营马坊,后简化成今名。
到了清代,除传承了明代官田佃地外,还增加了所谓旗地庄田。
所谓旗地是清朝统治者赏赐给满、蒙、汉军八旗官兵的土地。包括贵族庄田和旗兵旗地。据史载,清朝统治者把政府所掌握的官田,或通过圈地强占的民田,拨归皇室,赐予勋贵;或授予八旗官兵。拨归皇室内务府的叫皇室庄田,赐予亲王、郡王等勋贵的叫宗室庄田,授予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官兵的叫八旗官兵旗地。清朝在京畿的直隶省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圈土运动,强夺民田1666万多亩,以此设立了京畿旗地。
武清作为京畿大县,自然也属于圈地运动的重灾区。下伍旗镇所属下伍旗村原称薛庄,清代顺治年间,这里被圈占为旗庄地,面积将近五千亩,由庄头掌管经营,该村遂改名为“下五旗”,后以谐音故,更为下伍旗。据《辞海》的解释,满洲八旗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镶黄、正黄、正白被称为“上三旗”,为皇帝亲兵。而正红、正蓝、镶白、镶红、镶蓝等,被称下五旗,由诸王、贝勒、贝子等分统,驻守京师各地。“下伍旗”这个特殊地名,佐证了清代圈地运动的历史,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大碱厂镇有个二王公庄,在清代初年,这里原有一块土地,属北京一位名“二王公”的“胭粉地”,由当地村民租种,成村后取今名。东蒲洼街所属的索张庄村,在清初时,境内也曾有一块旗庄地,它属于顺治皇帝御赐的索娘娘的“胭粉地”,一共四十八顷,交由一位张姓庄头经营,该村立村后,取索、张二姓氏命名。
有趣的是,武清的旗地,大多数分布于邻近京城的北部一带,而南部一带则极罕见。目前已知的只有一处,即位于王庆坨镇所属的郑家楼。该村土地原系皇庄旗产,清代乾隆年间交由郑姓居民佃种,郑姓佃户定居后,只盖了一间房,人称“独楼”。成村后,以姓氏得名郑家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