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清地名中的元代印迹

标签:
文化 |
分类: 桑梓纪闻 |
原载2021年5月18日《中老年时报》岁月版“津沽旧事”栏,署名:侯福志
在元代,武清县隶属燕京路大兴府,是蒙古族统治中原的必经之地。正因为如此,在历史上,武清境内遗留了很多元朝文化元素,这其中尤以地名为最。
蒙古族是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在武清县至今仍有很多与牧业有关的村庄。如南蔡村所属的“羊坊”村,包括刘羊坊、张羊坊、苏羊坊、肖羊坊、韩羊坊、翁羊坊等,均系明代移民成村。但这些村庄所占用的土地皆为元代蒙古族牧场官田,移民成村后以姓氏加“羊坊”命名。“羊坊”是典型的蒙古族文化符号。与游牧相关的村名还有泗村店所属仓上村,它在元代时曾为官家牧马场,明代时变成了驻官屯田,并在此设立仓廒。泗村店镇所属的南马房村亦为元代军队的牧草场,一直到明初,它还是驻屯军的饲养马场。
南蔡村镇有个达村,在元初时,有部分蒙古族客商在村内定居,故取名商村,后这里逐渐发展成为蒙古族人的聚集地,派往附近各村的蒙古族小官吏亦归这个地方管辖。到了明代,人们将其改称为“鞑子村”。“鞑”即指鞑靼,是过去人们对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称谓。到了清代,村名演化为“达子村”。1984年更今名。
白古屯镇所属的稍子营,明代时有张姓人家定居于此,取名大张村。因村西曾有一座元代军营,故被周边村民将其贬称为“骚子营”。骚子,又称骚达子、达子,历史上,曾经是人们对北方游牧民的一种蔑称。后因谐音改称稍子营。民国时期一度复称骚子营,1984年因其村名不雅,恢复了稍子营的名称。
元代,武清已有屯田制度,涌现出不少所谓的“官屯”村。如徐官屯镇所属的徐官屯、柴官屯(今称柴官)、陈官屯、孔官屯,南蔡村镇所属的聂官屯、郭官屯、卞官屯,大碱厂镇所属的黄官屯、张官屯(今名尖嘴窝),大良镇所属的富官屯,河西务所属的黄官屯(今称黄官),下伍旗镇所属的良官屯,均系辽、元或元末明初营官屯田之所,村庄形成后以营官姓氏命名。
元代时,武清段北运河成为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运河沿线出现了不少“百户村”。如南蔡村镇所属九百户、八百户、七百户、六百户,大良镇所属的小十百户、大十百户、二百户、南四百户、北四百户、上九百户,下伍旗镇所属的三百户、北八百户,上述社些村庄均系元代设置的漕运百户所(即随船冰丁、水手在此歇宿休整之地,以数字排序命名,如九百户,即是第九百户所;十百户,即为第十个百户所),后逐渐发展成聚落。
与漕运相关的还有河西务镇所属的东仓、西仓、南仓,这些村落均为元朝十四仓旧址。据史载,河西务元代以前即为榷税之所,到了元代,为强化对漕运的集中管理,朝廷又在河西务设立了国家级管理机构—漕运司,“领接海远粮道事。”《长安客话》曾载,“河西务,漕运之咽喉也......西岸旅店丛集,居积百货,为京东第一镇。”元代至元二十五年,朝廷在河西务建设了储运漕粮的“十四仓”。到了元末,因遭水患,“十四仓”遭废弃。在“十四仓”旧址建立了东仓、西仓和南仓等三个村落,这三个地名一直保留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