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津“不易诗社”之得名

(2021-04-27 10:17:06)
标签:

文化

分类: 天津人文

原载2021年4月27日《中老年时报》岁月版,署名:侯福志

4月15日,本版发表了《给文人画像的“红楼梦酒令”》一文。其中提及了天津的“不易诗社”。文章见报后不久,即有热心读者打来电话,要求笔者披露“不易诗社”详细情况。

20世纪30年代末,报人、作家王伯龙在主持《新天津画报》(《天风报》前身)副刊时,曾召集一批社会名流组建了“不易诗社”,一时在津沽文化界产生重要影响。

据1943年8月29日《新天津画报》载《读沽上诗社鸟瞰后》一文,“不易诗社”原系由五人组成的“小诗会”,每周活动一次,社集的时候,以打诗钟为戏,一咏两题,限即席交卷。“酒后品茗,或喃喃自语,或搜肠刮肚,状态如见香菱学诗之入魔,殊觉可哂。”这五人均以“仙号”冠名,分别是韩湘子(韩慎先)、常财神(常乙公)、张果老(张聊公)、土地爷(王啸圃)、龙王(王伯龙)。后来,雷公(郭重霖)加入进来,成为六人的小诗会。

关于不易诗社的得名,杨轶伦在《沽上吟坛鸟瞰》一文(刊于1943年8月24日《新天津画报》)作了解释。文章说,“不易诗社”,又名“神仙会”,以该社每次雅集,必于王伯龙的“不易此楼”举行,故有此名。又以诗社社友多喜用神仙名,故又名“神仙会”。社友有王伯龙、张聊公、吴清源、赵子元等若干人。

张聊公在《仙人小会记》(1941年3月20日的《新天津画报》)中,对“不易此楼”之得名作了说明。他说,王伯龙在旧英租界大兴村(今重庆道)有小楼一楹,因朋好常聚此娱乐,故取《聊斋志异·云翠仙》“得妇如此,南面王不易也”之典故,将这所小楼命名为“不易此楼”。“自有南面王不易之乐,不易此楼之命意,其在斯欤。”

另据张聊公记述,某日晚上,不易诗社同仁常乙公、王啸圃、王伯龙、韩慎先、郭重霖、张聊公等六人,在旧法租界致美斋饭庄雅集,兼为韩慎先(夏山楼主)补作生日。席间,大家诗酒唱和,谈笑甚欢。宴会结束后,大家同至“不易此楼”继续娱乐。“伯龙诸兄,忽作神仙之想,遂各以神仙为号。”其中,乙公曾任财政局长,因号常财神;啸圃曾任土地局长,因号王土地;伯龙以龙为名,因号龙王(其所居寓所被称为龙宫);重霖,因为名字中有“霖”,故号雷公;张聊公与韩慎先,因与仙人同姓,故分别以“张果老”“韩湘子”两位仙人为号。期间,大家还以“神仙会”为题,联句赋诗,以志仙缘。从此,不易诗社又称“神仙会”。每次雅集时,大家互称神号,而不再称呼姓名。

为纪念“神仙会”之得名,张聊公曾专门作诗一首。诗云:“土地财神各醉哦,骑驴采药更高歌。诗人忽作神仙想,不易楼中乐事多。”

1939年水灾后,不易诗社人数由六人增加到十一人,因空间太小,聚餐地点改为致美斋饭庄,餐后再同返不易此楼,“喜敲钟者打钟,喜清唱者,由郭仲霖操琴......吟哦弦歌之音,达于楼外,极良友觞咏之乐。”

关于玩诗钟的细节,1941年第141期《立言画刊》发表的《不易社诗钟集》一文,曾提到以小说家刘云若的名字嵌入诗钟的一次游戏。当时,张聊公以“云”“若”首唱(两句话的第一个字嵌入),作了两条诗钟:其一:云当夏令常奇幻,若有人兮欲出来;其二:云情蜜意常思我,若个文才足比肩。王啸圃、王伯龙以“云”“若”五唱(即两句话的第五个字嵌入),各作两条诗钟。王啸圃的两条,其一:绝妙风神云水鹤,无边光景若耶溪;其二:剑气升腾云梦泽,钗光掩映若耶溪。王伯龙的两条,其一:翱翔飞鸟云出岫,寂静空山若有人;其二:严上无心云相逐,笔端妙趣若有神(伯龙)。诗钟概括了刘云若的外貌与文学成就,堪称佳话。

天津“不易诗社”之得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