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轶伦推荐武清“农家饭”

标签:
文化 |
原载2020年12月7日《中老年时报》岁月版,署名:侯福志
1943年11月19日,掌故大家戴愚庵发表了《代用食粮新食谱》(刊于《新天津画报》)一文,对天津卫的所谓“八珍”美食作了推介。但由于作者笔下“所陈列者,多系贵族化食物代用品,一般平民仍嫌不易尝到。”所以,该文为一些读者所诟病。在此情况下,出生于武清县敖嘴村一普通农家的著名学者、诗人杨轶伦,则于该文发表之后的第八天,另作了一篇《续新食谱》一文,刊在同一家报纸的副刊上,将武清民间美食推荐给普通读者。
关于写作该文之宗旨,杨轶伦在文中作了如下解释:“轶伦不才,貂续《代用食粮新食谱》数条,以为一般‘穷老饕’设计,较之娱园老人(指戴愚庵)前次所列之‘八珍’更觉易于尝试。老人见之,或亦有‘每况愈下’‘一蟹不如一蟹’之叹乎!”
在杨轶伦看来,天津卫作为九省通衢的都会码头,人分三六九等,文人笔下的山珍海味,非普通民众所能享用,因此,他便把自己在武清老家所享用过的平民“美食”,作了总结归纳并推荐给读者。这些所谓的美食,多以本地生产的山芋、土豆、胡萝卜等农产品及普通农作物为原料,经其祖辈们口传心授而一代一代延续下来。说白了,作者笔下的美食,实际上就是现代人所言之“农家饭”。
杨轶伦一共推荐了10种民间食品,包括油炸山芋、包山芋片、拔丝土豆、胡萝卜粥、蒸山芋干片、山芋面枣糕、炒豆饼、芝麻油酥饼、包果仁饼、蒸老倭瓜等。为了让读者能够尝试,作者还不厌其烦地向读者介绍了每一种食品的制作方法,如在介绍“蒸山芋干片”时,作者写到:将山芋干洗净,用开水泡一两小时,放蒸笼内蒸之,蒸至极透为度,取出就热食之,味甚甜,与山芋无二,且较山芋为易于饱人。我小时候在农村老家,也吃过杨轶伦笔下的这种食品。但现在很多年轻人,吃过蒸熟的山芋干的,可能并不多见。再如“山芋面枣糕”,此种食品当今亦很少见。作者提到的做法是:将纯净之山芋面,用水和之,另将小红枣泡开,煮至极烂,混于和就面中,匀摊蒸笼内,俟熟切食之,与市上所售之切糕,其味相同,但较切糕为甜。
文章发表后不久,读者好评如潮。大家纷纷来信要求作者再推荐一些穷人食用的“农家饭”。应报社请求,杨轶伦于1943年12月13日、22日分两期在《新天津画报》上分别发表了《杂粮新食谱》《广杂粮食谱》等两篇文章,向读者推荐了另外20种“农家饭”的做法。考虑到老百姓的实际情况,“所述尤多简而易行,并竭力避免多用白糖、香油,以便一般人皆可尝试。”作者认为,那些“好吃嘴的穷朋友们,不妨如法试做。” 这次推荐的“农家饭”有稗渣粥、 玉米花、炒面、五香豆 、小豆腐、枣泥豆馅、黏面卷、秫米面茶汤、凉粉、绿豆面丸子、芝麻咸面、碾转、五香毛豆角、烧玉米、甜豆面糕、枣豆粘糕、小米面煎饼、秫米面条、玉米面月饼、腊八粥等。
有趣的是,1942年1月19日出版的《新天津画报》上,还曾发表了杨轶伦记述武清“人面豆”的一段文字,读来颇觉有趣。文章说,“偶阅近人笔记,载《人面豆》一条。是物实有,予于王庆坨镇曾亲见之。其形状、色泽、大小,如常豆,惟于上面现有眉目、口鼻及两耳,或有须,或无须,男女老幼,不同其状。容貌多愁惨,颏下间有血痕。投之水中,豆涨而眉目等亦随之俱长,诚奇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