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存项:一个模子一块泥就是快乐
(2020-12-10 08:23:11)
标签:
文化 |
分类: 天津人文 |
老存项
http://epaper.tianjinwe.com/mrxb/resfile/2020-12-10/13/3309204_zpzjj_1607502561363_b.jpg
http://epaper.tianjinwe.com/mrxb/resfile/2020-12-10/13/3309208_zpzjj_1607502595290_b.jpg
http://epaper.tianjinwe.com/mrxb/resfile/2020-12-10/13/3309206_zpzjj_1607502575440_b.jpg
一个模子一块泥就是快乐(图)
作者:任悦 摄影 侯福志
“介是我发小儿。”要是听到天津人这么介绍自己的朋友,那意思就是告诉别人:我们俩的关系不一般。要问跟发小是嘛交情,中年的大叔会说:“从小儿一块撒尿和泥儿长大的。”这话听着好像有点儿“不卫生”,不过意思很明显——打小儿在一块儿,好事儿坏事儿一起干,彼此没隐私,别看玩儿的东西不老干净的,可感情特别纯洁。当然了,这也就是个形容,小时候就算是一起和过泥儿,那也一定是用清水的。对了,那时候要是谁能提供图案好看的“泥模子”那绝对在小朋友跟前是有面子的,而且,就可以是游戏的主宰者。
玩儿泥巴,是以前孩子们没有充足的玩具可享用时,最好的培养动手动脑能力的游戏。老舍先生也在他的小说《四世同堂》里描写过孩子们玩儿泥巴的情景——这本是可以买几个模子,磕泥饽饽的好时候。用黄土泥磕好了泥人儿,泥饼儿,都放在小凳上,而后再从墙根采来叶儿还卷着的香草,摆在泥人儿的前面,就可以唱了呀:“泥泥饽饽,泥泥人儿,老头儿喝酒不让人儿!”这该是多么得意的事呀……京津两地的孩子们,童年的游戏基本差不多。
玩泥巴,还正经是列入七十二行的一门营生,以前有专门做泥制玩具的,人家的祖师爷是孙膑、女娲,据说高明的艺人能做千余种泥玩意儿。还有更高明的“玩儿泥巴”技艺,就是泥塑了,咱天津不就有著名的“泥人张”吗。不过,对于以前没有太多玩具的孩子们来说,玩儿泥巴是种很有吸引力的游戏,孩子们对泥巴的热爱首先是因为它没有成本,信手拈来,呼朋唤友便可以玩一下午。更多快乐在于它可以任意塑造自己心中一切的想象。孩子们没有手艺人那么高超的技能,所以需要借助泥模子来“完善”自己的作品。泥模子也就成了他们向往的玩具兼工具。
现在的一些“50后”“60后”,对泥模子还有很深的童年记忆。天津的著名文史学者侯福志也是位收藏家,近日,他就在地摊儿上寻觅到了一些早年间的泥模子,这些泥模子图案非常精美,有花草、动物及戏曲人物……于是很兴奋地捧回了家。虽然这些东西并不是什么值得收藏的“珍玩”,但是,这些小玩意儿记录着以前孩子们简单而又真实的快乐。据侯先生介绍:泥模子是用黏土烧制的。北方的泥模子多是由河北省白沟一带生产的,一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泥模子仍很流行。孩子们把和过水的黏土饼扣在模子上,就可以形成一个具有相同图案的泥制小玩意儿。他小时候还玩过“拾柴火换模子”的游戏。那个时候,差不多每个孩子手里都会有很多泥模子,泥模子是很“朴实”的儿童启蒙教具,不仅可以动手操作,还能认识很多自然界中的花鸟鱼虫,还可以根据各种人物造型编故事……别看孩子们玩儿的一手泥,一身土,可是其中的收获和乐趣都很多。
现在,孩子们可玩儿的东西太多了,什么数码的、益智的、都是高科技的、声光电结合的。就连“玩儿泥巴”也先进了很多,各色的彩泥、陶土,还有专门供大人和孩子们进行DIY的工作室、体验馆。材料更丰富了,模具更先进了,形式更多样了,其实,这都是旧时孩子们创造的游戏的发展和延续。以前孩子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大自然中寻找游戏的材料,自己开发游戏的形式,玩着玩着,心就灵了,手就巧了。现在很多孩子们没有太多时间花费在与小朋友们一起游戏上,甚至捏泥人也可能成为“学习内容”,家长们重视“学会了没有”。其实,让孩子们多一些无压力的单纯的玩儿时间和空间,他们会更快乐,会创造出更多的惊喜。
新报记者 任悦 摄影 侯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