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杜赓琛与杨村民众国剧研究社

(2020-05-29 06:26:53)

原载2020年5月28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雍阳史话”

署名:侯福志

  20世纪30年代以前,杨村作为水陆码头,各种娱乐活动还是相当多的。尽管历年经水灾或兵灾考验,但都难以泯灭人们对娱乐活动的美好追求。除本地花会、庙会活动外,国剧演出活动也比较普遍。1932年春节前,杨村民众国剧(京剧)研究社成立,自此之后,武清人开始登上了国剧舞台,这一开风气之先的事件,一时传为佳话。

  关于成立国剧社的背景,当时供职于河北民众教育馆的万全堂杨村茯苓糕干之后人杜赓琛(笔名“茯苓老人”),曾在由杨村人刘髯公创办的《新天津报》上作了披露。据刊于1932年2月23日题为《杨村民众国剧社成立》的文章介绍,“此次所以实行成立国剧研究社之原因,恰有由黄村移来之河北民众教育馆,当经杜君赓琛与该馆刘真一主任与封义鸿先生接洽,暂附设该馆,当即允许。复经杜君联络伊之同仁旧友成立斯会。于是告白招集社员,连日报名者非常踊跃。当即于年前开成立大会,当场推选杨君振龙为社长,并公推高君竞民为临时指导员(高氏对国剧素有研究,且经常在天津市各大戏院走票)”。

  从上述记载看,杜赓琛是国剧社发起人,并由其负责联络同仁、旧友,在河北民众教育馆主任刘真一支持下成立的。这里所言的河北民众教育馆,是河北省在杨村设立的平民社会教育机构,其全称为“河北省立实验乡村民众教育馆”,原本设在黄村(今属北京),1930年迁至扬村。该馆内设卫生、图书、游艺及民众学校等四个部。国剧社附设于游艺部。故国剧社的名称被冠以“民众”二字。

  国剧社成立之初,一共拥有成员30余人。到了当年的5月份,又从天津邀请了另外一位票友徐楚珍先生担任导师。徐楚珍不仅掌握的剧目比较多,而且对戏剧的每一种角色都很精通,并且他还是位一专多能的“打鼓佬”,所以,他的到来令剧社面貌焕然一新。民众国剧社的“武场”很硬整,有杜赓琛的大锣、孟文汉的胡琴、杨振龙的大鼓、王泪影的小锣、周凯元的大钹、孙宝善的大鼓等。该剧社每周排演4次,安排在周一至周四。另有1次全体演员参加的彩排,安排在星期日,地点在杨村关帝庙戏台。

  自民众国剧社成立之后,陆续排演了《卖马》《红鸾禧》《南天门》《连环计》《坐宫》《捉放曹》《彩楼配》《探母》《南阳关》《女起解》《玉堂春》《黄金台》《法门寺》《二进宫》等剧。作为剧社的发起人和社长,杜赓琛先生自然成为剧社的骨干和活跃分子。他曾在《卖马》这出戏中扮演主角秦琼,在《彩楼配》中扮演丫鬟,演技纯熟,无论是台步,还是唱念做打,都非常到位,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1932年10月,河北民众教育馆举办展览会。民众国剧社利用这个机会,在杨村河东药王庙(戏楼)进行了一场大型展演活动,首次向社会全面展示了国剧社的水平和成立半年多来所取得的成绩。当时的报纸对此次演出曾作过记述:“开场为岳文英、王树桐之《托兆》,岳君扮相苍老,气派大方,唯是日嗓音略觉吃力,不大痛快。王君七郎,嗓音洪亮,唱来异常动听。次为王女士《彩楼配》,她唱作稳健,直似内行,以十余岁之女孩,全剧一气呵成,不觉费力,诚非易事。其后是王泪影、杜赓琛合演《坐宫》。杜君四郎,扮相雍容、洒脱大方,出场时之引字及坐场诗,均极稳重。大段西皮板,嗓音清亮,颇不难听。王君泪影之公主,扮相清秀,旗装异服,更为可观……全剧演来,可称圆满之极。”

  值得一提的是,民众国剧社成立后曾多次组织赈灾义演活动。 据1943年1月22日《新天津报》载:“杜社长(指杜赓琛)以时值隆冬,灾民(指杨村附近48个村村民)待赈甚伙,拟于最近期间公演赈灾义务戏,以济灾黎。” 为增加演出效果和号召力,经民众国剧社成员、《新天津报》特约记者王景才先生介绍,聘请了天津著名票友王庾生担任剧社名誉社长,为该剧社增色不少。

  另据文史学者杜宝江在《杨村最早的女子小学》一文中(见武清政协文史选辑第十六辑《杨村史话》)介绍,杜赓琛(杜宝江先生之祖父)在河北省立乡村实验杨村民众教育馆内供职期间,分管平民教育工作。他曾于1931年创办了杨村第一所女子小学校,在武清教育史上抒写了浓重的一笔。(天津市·武清籍)

杜赓琛与杨村民众国剧研究社

杜赓琛与杨村民众国剧研究社

杜赓琛与杨村民众国剧研究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