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武清境内“减水河”沧桑

(2019-12-27 07:14:34)
标签:

文化

分类: 桑梓纪闻
武清境内“减水河”沧桑

雍阳史话

武清境内“减水河”沧桑

侯福志

                 原载2019年12月27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在武清境内,有一些以“引河”“减河”命名的河道,如筐儿港引河、青龙湾减河等,这些河道都属于“减水河”。

  减水河,顾名思义,是指用于引导、消减干流水势的河道。前述筐儿港引河、青龙湾减河等,均是由人工开凿的用于分流北运河的减水河。历史上,由于武清地势低洼,北运河、永定河的洪水都要经由武清汇入海河入海,这就给武清防洪带来很大压力。而开凿减水河不失为一种减轻洪水压力的好办法。

  清康熙皇帝是一位非常睿智的皇帝,鉴于海河流域历年洪水泛滥的实际情况,他首先提出了开凿减水河的想法。他认为,欲治直隶之水者,莫如扩达海口。而欲扩达海之口者,莫如减入口之水。据乾隆七年《武清县志》载,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六月十五日谕大学士:近耍儿渡决口,及天津以南,此二处其相视河之故道,可开河,或达之海、或达之大河者,其识之,于十月间奏闻,当遣人往视。在康熙皇帝授意下,天津境内沿南、北运河陆续开凿了十几条减水河,这其中就包括武清境内的筐儿港引河、青龙湾减河。

  据著名水利专家陈仪的《直隶河渠志》载,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北运河在筐儿港一带决口。第二年(1700年),康熙命员外牛钮等于冲决处(今十六孔闸)建减水石坝二十丈,开挖引河夹以长堤,而注之塌河淀由贾家沽道汇入海河,杨村上下百余里河平堤固。另据《武清县水利志》载,筐儿港引河自筐儿港溢出流堰起,向东经朱家码头、梅厂、郭家庄、蔡庄、杨河南、韩盛庄,向南流入塌河淀(今属北辰区)

  清雍正皇帝于水利建设同样是行家里手。据著名水利专家陈仪的《直隶河渠志》载,雍正三年(1724年),上命怡亲王兴修水利,亲授方略于南、北运河各建坝开河,减水分流别途归海。雍正五年(1726年),北运河水泛溢,东西岸漫决者四。六年(1727年),怡亲王奏拓筐儿港旧坝阔六十丈,展挖引河,改筑长堤。七年(1728年),疏浚贾家沽道。分减既多,消泄亦畅,故坝门以下河水安流。这条新引河,由朱家码头改道向东另辟新道,经白马港、北辛庄,南下至韩盛庄汇入原引河故道,流入塌河淀,再入七里海。清乾隆同样重视武清境内的运河治理。乾隆二十九年至三十九年(1764~1774),乾隆皇帝曾两度命人清淤并加固筐儿港引河。

  1951 年,为确保京山铁路和杨村驻军基地的安全,将大黄堡辟为北运河、青龙湾减河的滞洪区,由八孔闸(今十一孔闸)经北掘河另开凿筐儿港新引河,同时新筑南堤,由原闸南侧至西掘河,与旧引河的北堤衔接,作为新引河的南堤。原筐儿港引河从此废弃。1952年,经天津专署批准,筐儿港至青龙湾减河右岸的东狼尔窝之间,新修筑筐儿港新北堤,长20公里,以控制分洪水量向北扩散。1955年,为适应北运河、龙凤新河两河同时分洪的需要,拓宽延长了筐儿港新引河,由分洪口至大三庄,长4公里。1963年,经河北省水利厅批准,引河延长至小高口,并加筑两堤。1966 年,开挖连接筐儿港新引河,华北河的导水沟工程,长14.3公里。1971年,开挖北京排污河,筐儿港引河被占用成为排污河的一部分。 

  据《直隶河渠志》载,河西务耍儿渡一带,距离筐儿港稍远,山水暴至,遂复漫决。为解决耍儿渡决口问题,雍正皇帝遴员授之方略,于河西务上流之青龙湾,建坝四十丈,开引河而注之七里海。仍展挖宁车沽河,导七里海水而泄之北塘口。上下分消,区画尽善,运道民生,均获宁谧。而所费帑金已不下六十余万矣

  前面所述青龙湾减水坝,即指雍正九年(1731年)所建土门楼(今属香河)溢流坝。而青龙河减河,原本位于香河县境内,一直到赵家庄方入武清境。1958年,青龙河减河以南原香河县所属的部分镇村被划入武清,该河道即成为香河、武清两县界河。据乾隆七年《武清县志》载,自青龙湾减河投入使用后,北运河获庆安澜,人民乐业

  1924年,有关部门在青龙湾减水河的溢流坝上建分洪闸一座,共40孔,宽110米,为手动吊车,直升门,最大泄流量1200立方米/秒。1952年,经河北省水利厅批准,由天津专署水利局设计施工,组织武清、宝坻、香河、宁河等县2.8万余人,对河道进行清淤,并加固堤防,由土门楼闸起,至宁河县境内,累计施工土方300万立方米。19733月,再一次对青龙湾河进行疏浚,加固堤防。自东狼尔窝村以下,改道东流,开挖了引青入潮河道。这样,青龙湾河上游来水大部分经由引青人潮河道下泄,少部分经东狼尔窝分洪闸入大黄堡洼分洪区。 除北运河两条引河外,武清境内永定河也曾开挖过减水河。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直隶巡抚于成龙组织修筑永定河大堤,此后的40余年里,永定河再也没有发生过洪水,为此康熙皇帝将这条河亲赐为永定河。但由于河坝年久失修,其下游武清段乍冲乍淤,屡迁而北。于是,朝廷于雍正四年(1726年)组织开挖青光引河,于雍正五年(1727年)开挖长淀直河。不久,这两条引河与三角淀均被浑泥所淤,西来永定河水无处容纳。乾隆四年(1739年),海河上游突然暴发洪水,永定河由范瓮口(今大范口)东南漫溢出堤,往北折向西肖庄、西南庄、敖嘴、陈咀、渔坝口等村,而横注于凤河。第二年(1740年),官方组织人力在范瓮口修筑草坝,但于当年夏季仍被冲毁。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地方官员又于乾隆七年(1742年),从王庆坨东复挖引河一道,经三角淀、叉光(今汊沽港)、凤河归入大清河。从此,十数村庄亦得免于浸漫,诚良法也。由于河水浑浊,水过泥停,不时淤塞,为维持这条引河的排泄能力,经怡亲王奏准,每年由清政府拨付5000两白银,作为引河清淤维护的专项费用。

  1950年,河北省水利厅组织开挖永定河新引河(增产河)。这条河是由城上村西北主河槽往南至今北辰区双口镇入永定河中泓故道,同时将中泓故道下口至屈家店闸之间的河道加宽。由于城上村西口的草桥阻水严重,加之该段河口风沙淤塞,于是在1953年拆除了草桥,并对河口至艾蒲庄段引河进行清淤,使这条新引河得以畅通。

  (天津市·武清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