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清境内“减水河”沧桑
标签:
文化 |
分类: 桑梓纪闻 |

雍阳史话
武清境内“减水河”沧桑
侯福志
在武清境内,有一些以“引河”“减河”命名的河道,如筐儿港引河、青龙湾减河等,这些河道都属于“减水河”。
减水河,顾名思义,是指用于引导、消减干流水势的河道。前述筐儿港引河、青龙湾减河等,均是由人工开凿的用于分流北运河的减水河。历史上,由于武清地势低洼,北运河、永定河的洪水都要经由武清汇入海河入海,这就给武清防洪带来很大压力。而开凿减水河不失为一种减轻洪水压力的好办法。
清康熙皇帝是一位非常睿智的皇帝,鉴于海河流域历年洪水泛滥的实际情况,他首先提出了开凿减水河的想法。他认为,“欲治直隶之水者,莫如扩达海口。而欲扩达海之口者,莫如减入口之水”。据乾隆七年《武清县志》载,“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六月十五日谕大学士:近耍儿渡决口,及天津以南,此二处其相视河之故道,可开河,或达之海、或达之大河者,其识之,于十月间奏闻,当遣人往视”。在康熙皇帝授意下,天津境内沿南、北运河陆续开凿了十几条减水河,这其中就包括武清境内的筐儿港引河、青龙湾减河。
据著名水利专家陈仪的《直隶河渠志》载,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北运河在筐儿港一带决口。第二年(1700年),康熙“命员外牛钮等于冲决处(今十六孔闸)建减水石坝二十丈,开挖引河夹以长堤,而注之塌河淀由贾家沽道汇入海河,杨村上下百余里河平堤固”。另据《武清县水利志》载,筐儿港引河“自筐儿港溢出流堰起,向东经朱家码头、梅厂、郭家庄、蔡庄、杨河南、韩盛庄,向南流入塌河淀(今属北辰区)”。
清雍正皇帝于水利建设同样是行家里手。据著名水利专家陈仪的《直隶河渠志》载,“雍正三年(1724年),上命怡亲王兴修水利,亲授方略于南、北运河各建坝开河,减水分流别途归海”。雍正五年(1726年),“北运河水泛溢,东西岸漫决者四。六年(1727年),怡亲王奏拓筐儿港旧坝阔六十丈,展挖引河,改筑长堤。七年(1728年),疏浚贾家沽道。分减既多,消泄亦畅,故坝门以下河水安流”。这条新引河,由朱家码头改道向东另辟新道,经白马港、北辛庄,南下至韩盛庄汇入原引河故道,流入塌河淀,再入七里海。清乾隆同样重视武清境内的运河治理。乾隆二十九年至三十九年(1764年~1774年),乾隆皇帝曾两度命人清淤并加固筐儿港引河。
1951
据《直隶河渠志》载,河西务耍儿渡一带,距离筐儿港稍远,“山水暴至,遂复漫决”。为解决耍儿渡决口问题,雍正皇帝“遴员授之方略,于河西务上流之青龙湾,建坝四十丈,开引河而注之七里海。仍展挖宁车沽河,导七里海水而泄之北塘口。上下分消,区画尽善,运道民生,均获宁谧。而所费帑金已不下六十余万矣”。
前面所述青龙湾减水坝,即指雍正九年(1731年)所建土门楼(今属香河)溢流坝。而青龙河减河,原本位于香河县境内,一直到赵家庄方入武清境。1958年,青龙河减河以南原香河县所属的部分镇村被划入武清,该河道即成为香河、武清两县界河。据乾隆七年《武清县志》载,自青龙湾减河投入使用后,北运河“获庆安澜,人民乐业”。
1924年,有关部门在青龙湾减水河的溢流坝上建分洪闸一座,共40孔,宽110米,为手动吊车,直升门,最大泄流量1200立方米/秒。1952年,经河北省水利厅批准,由天津专署水利局设计施工,组织武清、宝坻、香河、宁河等县2.8万余人,对河道进行清淤,并加固堤防,由土门楼闸起,至宁河县境内,累计施工土方300万立方米。1973年3月,再一次对青龙湾河进行疏浚,加固堤防。自东狼尔窝村以下,改道东流,开挖了“引青入潮”河道。这样,青龙湾河上游来水大部分经由“引青人潮”河道下泄,少部分经东狼尔窝分洪闸入大黄堡洼分洪区。
1950年,河北省水利厅组织开挖永定河新引河(增产河)。这条河是由城上村西北主河槽往南至今北辰区双口镇入永定河中泓故道,同时将中泓故道下口至屈家店闸之间的河道加宽。由于城上村西口的草桥阻水严重,加之该段河口风沙淤塞,于是在1953年拆除了草桥,并对河口至艾蒲庄段引河进行清淤,使这条新引河得以畅通。
(天津市·武清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