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村萝卜脆如梨
标签:
文化 |
分类: 桑梓纪闻 |
原载2020年《天津日报.武清资讯》副刊


侯福志
“声声唱卖巷东西,不数茨菰与荸荠。烂嚼胭脂红满口,杨村萝卜脆如梨。”这是清代道光年间津门著名诗人崔念堂在《津门百咏》中吟诵的诗句。
崔旭(1767年~1846年),字晓林,号念堂,庆云(今属山东)人,嘉庆五年(1800年)举人,与梅成栋称“燕南二俊”,曾任山西蒲县令,政声甚佳,著有《念堂诗草》《念堂诗集》《津门竹枝词》《太原竹枝词》等。这首名为《杨村萝卜》的诗,即是作者经北运河赴京城时的所见所闻。那个时候,作为运河节点之一的杨村码头设有集市,故诗人能听到“声声唱卖巷东西”的吆喝声,这是诗人笔下杨村市井的真实写照。
杨村萝卜在清朝时已是武清著名的特产。旧时,萝卜主要产于北运河两岸。北运河古称白河、潞河,发源于北京密云,由于长时间的冲蚀作用,河水中夹带着富含营养的泥沙,每当北运河决口时,这些泥沙便在运河两岸堆积沉淀,使得以杨村为核心的运河周边地区成为沃土,为萝卜的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
杨村萝卜喜沙性土壤,其生长范围不仅限于杨村,武清南部的汊沽港、石各庄、陈咀等镇域,清朝及民初时尚属永定河泛区,由于地势被抬高,土壤为沙性且营养丰富,这些地方亦适宜种植萝卜。萝卜一般在8月份种植,生长期约为70天。杨村萝卜为长圆形,长约20厘米,直径在6至8厘米,重1千克左右。皮为青绿色,肉有绿色、紫色两种。其中紫色萝卜又称花心萝卜,具有皮薄、细嫩、酥脆、多汁、甜辣、耐藏等特点。吃起来清脆爽口,所以“烂嚼胭脂红满口”并非夸张。杨村萝卜既可生食,亦可作汤,还可作为配料做冷菜。秋后,把它切成条晒干腌制,可作为冬春咸菜食用,口味颇为独特。
杨村萝卜中维生素C的含量高于梨、苹果数倍,它还含有大量的淀粉酶,可以分解淀粉,帮助消化;其所含的芥籽油,还具有促进食欲的作用。中医认为萝卜味甘辛、性微凉,可健胃消食、止咳化痰、顺气利尿。所以,武清有民谚云:“萝卜就热茶,气得大夫满街爬。”
最近几年,武清的萝卜种植已扩大到全区不少村镇,最有名的是大良镇的田水铺萝卜。该村的萝卜以温室种植为主,具有外皮光亮、口感脆甜、营养丰富等特点,赢得了“水果萝卜”的美誉,曾在2007年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旧时的农村生活不富裕,吃不起水果,每至冬日,专卖萝卜的小商小贩,背篓提篮,走村串巷,拉着长声吆喝着:“好吃不辣的──脆萝卜。”于是,一家人在茶余饭后,买个萝卜吃,权当水果来解馋。小贩销售手法非常零活,既可按个出售,亦切成小条(称“劈”)卖(我小时候1分钱给2条),而且糠了不要钱。
如今在故乡的小胡同里,偶尔还可听到拉长声的吆喝声,仿佛就是一曲美妙的音乐,令人回味无穷。
(天津市·武清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