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侯福志
张轮远(1899年至1987年),名曰辂,以字行,武清王庆坨人,著名学者、藏石家。早年,曾在南开学校读书,与周恩来同为国文教师张皞如的得意门生。在校期间,经常为周恩来主编的《敬业》杂志撰稿,一度担任《南开思潮》总编。毕业后,被保送金陵大学,因不合愿望,转而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任天津高级法院推事,成为天津司法界名人。晚年被聘为天津文史馆馆员,有《余霞集》一书行世。
张轮远最突出的成就是有关雨花石和大理石的收藏与研究。1948年冬,张轮远编著的《万石斋灵岩大理石谱》出版。这是一部有关雨花石和大理石收藏与鉴赏方面的著述,也是继王猩酋1943年出版《雨花石子记》之后,国内第二部有关雨花石研究的著作。作者“立论尽依科学方法,并参考哲学、审美、心理、物理、矿物及考古诸家折中之说”,不仅对两种观赏石的产地、矿物成分及成因进行了深入研究,而且提出了依据质(地)、形(状)、色(彩)、纹(理)及象形等要素判别观赏石优劣的一套专业方法。有趣的是,在书的封面上,作者刻意将署名写成“雍阳张曰辂轮远”,足见其对家乡武清之深厚情感。
进入民国后,张轮远入南开学校读书。当时舆地学(即地理学)老师郑子周“盛称(南京)雨花台胜迹,闻而美之”,这是他第一次听到有关雨花石及产地的信息。同窗好友薛卓东曾向其出示数枚雨花石子,“红绿相间,螺彩互旋,颇有可观”,这是他第一次见到雨花石实物。1916年,在金陵大学读书的张信天兄长回乡,带回来数十枚雨花石送给张轮远,并告诉他说:“此皆平常者,佳者价昂且美也。”张轮远对这些五颜六色的石子爱不释手,“恒以供诸案头,有暇即把玩之”。1918年,张轮远赴南京旅行,“始得亲陟雨花台,遍山皆彩石,雨后尤鲜朗。乃搜剔于涂泥之中,并就山旁市石之肆选择,饱载回归”。这次南京之行收获非常大,张轮远“自以为斋中石子,富莫等伦,足可以睥睨一世矣”。有一天,好友李新吾前来拜访,他见张轮远摩挲诸石,便直言不讳地说:“君石虽多,但尚非石之精英。”他建议张轮远可向雨花石鉴赏家王猩酋求教。张轮远只知道王猩酋是本乡的著名教育家,但并不相信他也是雨花石收藏家,在李新吾的再三建议下,才硬着头皮一同前往拜访。张轮远来到王猩酋家里后,只见“王君所存石子,尽为陈列,五光十色,满案琳琅,不尽目眩神迷,自愧寡陋”, 他怎么也想不到在自己的家乡竟然还有如此深藏不露的赏石大家。王猩酋对张轮远同样很器重,送给张轮远石子数十枚,“并为其介绍石界同志数人,常与畅谈,夜以继日”。从此,张轮远与王猩酋结为知交,在王的鼓励下,他对雨花石兴趣日浓,以至于到了“入魔境亦入悟境矣”。
张轮远好友孙信三是金陵大学的学生,古道热肠,经常受张轮远之托代购雨花石。自1919年以来,连续三次为其邮寄雨花石。1920年,张轮远请好友赵鹤一代购雨花石上百枚。1922年,张轮远的长兄志瞻“馆于宁(指南京)垣”,这为张轮远采购雨花石提供了便利条件。志瞻连续两年为其采购奇石,“寄来石子颇多”。1923年,时隔5年之后,张轮远在好友周仲迁的帮助下,第二次造访金陵。这期间,他与志瞻在南京雨花台盘桓数日,又到六合县灵岩山亲购雨花石。以前张轮远购石,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待这次南京之行后,开始向注重质量方向转变,“所选择者,自较前此之兼收并蓄,好恶不捐有异”。从1916至1923年的7年时间里,张轮远累计收藏雨花石子超过3000枚,“余癸亥(1923年)秋初,以藏石日伙,遂署庋置之室为‘万石斋’”。之所以取这样一个名字,并非出于自满,而是期待“勉诸将来”。
1924年初秋,“天气清凉,夜长无事,因集平日考评所得,并将神妙诸石,罗陈几案,目察心摹,笔之于篇,得十余章,名曰《灵岩石谱》,并专门作了一篇自序。可惜,由于种种因素,这本书一直没有面世。此后,由于直奉战争的影响,时局一直不靖。1937年,“外寇乘之,华北沦陷,历时八载,水深火热,邑里丘墟”。1945年,故乡王庆坨之“万石斋”,被兵匪洗劫一空,“屋舍荡然”。遭遇这次兵劫之后,不特石多凋残,而且诸师友亦散亡殆尽。幸而这部书稿“早经携诸行笥,未遭掠夺”。并有部分石子被移置到天津安庆里(今和平区岳阳道)居所,躲过一劫。
抗战胜利后,张轮远“于衣奔食走之暇,辄浏览古今典籍,搜求关于灵岩石之资料”。并“将现有存石,制为小谱,各赐以嘉名,并为之志”,使原《灵岩石谱》得到充实。与此同时,在开始着意收藏、研究大理石,并撰写了《大理石谱》一卷,与原《灵岩石谱》一起,合并形成了《万石斋灵岩大理石谱》,于1948年冬出版发行。该书由著名文人刘云孙(赓垚)题跋、李一庵(国瑜)题序,书后附著名小说家刘云若发表在《星期六画报》上的《拜石记》一文,以示纪念。
为祝贺《万石斋灵岩大理石谱》这部巨著问世,一些社会名流纷纷题联,这些人大部分是文人、学者,还有一部分政界人士,包括李琴湘(金藻)、王猩酋(秋)、张龙媒(元骥)、卓星槎(炜)、刘云孙(赓垚)、王巽言(祖绎)、许佩臣(钟璐)、杜容甫(涵)、张仲文(星藻)、程卓沄(庆章)、黄洁尘(禄彭)、井蔚青(守文)、李一庵(国瑜)、韩作孚(世型)、崔侠甫(酿泉)、李啸秋(鸿文)、于兵农(公稼)、陈尚一(邦荣)、张一桐(豫骏)、李鼎文(鼐)、孙正荪(学曾)、李石孙(大翀)、顾凤孙(训贤)、张靖远(国威)、杨轶伦(鸿飞)、赵子久(继恒)、姚灵犀(训祺)、杜步尘,共计28人。
李淑芸是张轮远的妻子,她非常理解并全力支持丈夫张轮远,不仅帮其整理、陈列藏石,还与张轮远一起共同为藏石立谱,日常夫妻并以品石为乐,时相唱和。1924年,当《灵岩石谱》编竟后,夫妻即题诗唱和。其中,张轮远自题绝句二首:
其一:“石言晋国或冯(凭)之,师旷堪称王者师。谱石我疑通石语,秋虫吊月有谁知。”
其二:“闲人岂是等闲人,九华壶中可避秦。一卷残编一拳石,风潇雨晦独伤神。”
李淑芸作《题外子灵岩石谱二绝句即次原韵》与此唱和:
其一:“记曾坦腹选羲之,字愧簪花敢作师。有暇闺中同玩石,玲珑心绪少人知。”
其二:“纵不能言也可人,锡封合并虢兼秦。阿侬拟向娲皇说,补就情天始是神。”
张轮远以石自拟,展现了作者“石言晋国”的胸襟抱负,而李淑芸的诗,则将张轮远比作王羲之,表达了夫妻同赏美石之乐,以及对丈夫“补天之志”的肯定与褒奖。上述唱和诗均已被收录在《万石斋灵岩大理石谱》中,堪称武清一段佳话。
(天津市·武清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