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学洙与《医林杂咏》

标签:
文化 |
分类: 桑梓纪闻 |
原载2019年8月27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署名:侯福志
柳学洙(1906年至1983年),字溥泉,号医海一沤,武清人,著名中医师,师从著名医学家张锡纯,毕业于由陆渊雷先生主办的上海国医函授班。曾先后在杨村民办中医学校、武清人民医院任教、任职,有《医林锥指》《诊余漫笔》等著作传世。
柳学洙既是一位德高望重、医术高明的中医名家,又是一位具有相当造诣的诗人,他的《医林杂咏》可以作为这方面成就的一个佐证。《医林杂咏》是柳学洙先生以武清民间医师为吟诵对象的旧体诗集,共计73首,涉及武清医学界人物83人,“咏中人物,或得之于传闻,或为一沤之旧识,均为近代武清已作古者”。
柳学洙对旧体诗的造诣,得益于他的古文字修养及他与津门诗界的广泛联系。早在上世纪20年代,柳学洙在天津就学期间,就结识了津门耆宿、诗人赵元礼(字幼梅)。赵元礼非常认可这位年轻人,曾将其引为“朋好”,曾有“闲寻朋好从头数”诗句相赠。柳学洙在《医林杂咏》序中,引用了赵元礼的这句诗,并言明他创作的《医林杂咏》“犹赵诗之意也” 。
除赵元礼外,柳学洙还结识了王猩酋、杨轶伦、杨轶群、张轮远、曹洁如等武清籍学者、诗人,并经常与众好友进行诗酒唱和。王猩酋是武清王庆坨人,既是一位教育家、雨花石收藏家,又是一位中医大夫。柳学洙非常敬仰这位传奇大家,并视其为前辈、老师。他在《王猩酋》一诗中,概括了这位先贤的一生,并对王猩酋主张薄葬的理念给予肯定:“谦谦师表仰猩酋,诗律医方老愈周(先生工医,用经方)。茹素不缘持佛戒(先生一生茹素,但不佞佛),柳棺薄葬墨家俦(先生生前自编柳条棺,去世后由门弟子及子侄辈葬舁之。墨子主张薄葬)。”
柳学洙与杨轶伦是相交数十年的好友。杨轶伦是著名教育家、诗词家,柳学洙则是著名医师张锡纯的得意门生。二人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相识,因为是老乡关系,且年龄相差无几,一见如故。杨轶伦曾自撰《自怡悦斋诗稿》,于1957年油印,柳学洙应约为之题诗四首以示祝贺。
其一:明月清风供玩奇,池塘春草总吟资。遥瞻岭上白云里,逸士幽人自悦怡。
其二:平易近人不费思,香山风格放翁辞。陶情何必求来历,妙手为文偶得之。
其三:夕照余霞古渡头,芦滩近处系渔舟。津桥饶有栖游地,爱写江村景物幽。
其四:邮假鸿篇获早观,蓬庐天外发芝兰。重洋尽纳潺湲细,万态纷披宇宙宽。
在上述四首诗中,柳学洙高度评价了杨轶伦其人其诗,认为杨轶伦是“逸士”“幽人”,他“爱写江村景物幽”的田园诗,诗风紧追白(白居易)、陆(陆游),且其诗多是“妙手为文偶得之”。
《自题<医林杂咏>》有诗句云:“虑忧常在病员先,搔首濡毫几度研。调得健康恢复后,自怡悦亦自矜怜。”柳学洙从医疗实践出发,化用杨轶伦斋号“自怡悦”,希望每个病人都能够像杨轶伦一样,培养达观的生活态度,并且要自己疼爱自己,只有这样才可能永葆健康活力。
柳学洙与杨轶伦的同胞弟弟杨轶群相识于1976年春。这一年的1月9日,杨轶伦先生刚好去世。二人见面时,柳学洙还向杨轶群提及杨轶伦:“急问轶伦翁,云已隔仙尘。”这之后,柳学洙便把这个小自己十余岁的弟弟引为知己,他们二人,还有同为武清籍的著名学者张轮远、曹洁如等,经常在一起雅集,张伦远将四人以“北叟(张轮远曾作《北叟吟》,因武清在天津以北得名)”相称。柳学洙用“与昔野菊咏,同一声铮铮”的诗句概括了他们在一起以“菊”为题吟诗作赋的情景。1985年,杨轶群因肺癌去世,柳学洙作《哭轶群》五古一首,以表达对杨轶群的悼念之情。在诗中,柳学洙描绘了第一次见到杨轶群时对他的印象:“与君初相晤,时在七六春。自我介姓字,继道来自津。器宇仰轩昂,仪态何挚真。” 柳学洙十分钦佩杨轶群的文史研究,并对他在天津文史馆的工作给予很高评价:“伟哉文史馆,推荐悉耆英。老者得所安,才各尽其能。人文轶事绩,掌故地方名。采摭多翔实,渊博信有征。一一运白描,耿耿献赤诚。”只可惜,在“北叟”诸人中,本来有“金刚不坏身”称谓、且年龄最小的杨轶群,却被“肺疴”夺去了生命。作为中医师的柳学洙,也因未能够治好杨轶群的肺癌感到自责和难过:“纵有中西医,竟无良方疗。遂使旷代材,遽赴修文召。”
柳学洙作诗道法自然、内容真实、情感丰富、笔随意走、浑然天成,其《医林杂咏》所收录的作品,既可视为柳学洙旧体诗的集大成,亦可作为研究武清民间杏林史以及文人之间交往的珍贵史料。(天津市·武清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