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刘翠霞出生在今石各庄镇敖嘴村。1917年夏天,因华北地区发生洪灾,位于敖嘴村南的永定河泛滥成灾,7岁的刘翠霞随家人一起迁到了天津市区,在大红桥附近的邵家园子一带落脚,一家人靠父亲刘守忠摆水果摊维持生活。
1922年,12岁的刘翠霞拜师学艺,并开始走上了评戏艺术之路。半年后,她参加了李金顺、花莲舫组织的“金花玉班”,并在戏班中扮演一些小角色。1924年,她在聚华茶园(后更名为聚华戏院,当时人们仍习惯称华乐落子馆)有过一次临时救场的演出,赢得了观众喝彩,从此一炮走红。
聚华戏院位于七区荣业街7号(今南市荣业大街),初名华乐书场,始建于1915年,是大棚式简易建筑,由朱寿山等3人共同经营。朱寿山是西餐厨师出身,精明能干,曾和上权仙影院的老板周子云合股经营饭店,取名“洋餐馆”,专营西餐。1917年,该饭店被一场大火燃成灰烬,并连带烧毁了上权仙影院,给朱寿山、周子云带来巨大损失。之后,朱寿山又与他人合股经营天津第一池(澡堂),生意兴隆。赚钱后,开始投资经营戏院。1919年,朱寿山取得华乐书场的独立经营权。他将该书场翻盖,并更名为华乐茶园(一度被称为华乐落子馆)。翻盖后的茶园为青砖灰顶二层楼结构,专供妓女清唱莲花落,成为“南市四大部”之一的华乐部。1921年一度停业。1922年5月,朱寿山招股经营,将其更名为聚华茶园,以演出无声电影和文明戏为主招徕观众。由于朱寿山独断专行,其他股东先后退出。1926年,朱寿山组织聚庆戏班,遂将其改名为聚华戏院。开始为京剧、梆子“两下锅”的班社,后来专门改为评戏班,除约请部分名角外,班底均用自己戏班的演员。1945年朱寿山病故,其子朱玉清任该戏院经理,直到1956年公私合营为止。1959年该戏院大修,建筑面积达到800多平方米,可容纳700余名观众。1965年更名劳动剧场(今已拆除)。
在“金花玉班”学艺的两年时间里,刘翠霞勤奋练功学戏,虚心向李金顺等主角求教,同时利用任何上场的机会锻炼自己。李金顺、花莲舫是元顺戏班子主角,她们都是武清县王庆坨人,基于老乡的关系,这二位师姐非常照顾刘翠霞这个小妹妹。起初,刘翠霞只是偶尔扮演个丫鬟在台上唱上一两句,声音清脆好听,一度引起后台注意。有时,由李金顺借给她“头面”,在前场加段小戏唱。有一次,朱寿山约请“金花玉班”到聚华茶园演出。那时,聚华茶园在安排演出时,总是在前面先安排皮簧、大鼓,然后才是压轴的评戏。这一天,李金顺、花莲舫合演《打狗劝夫》,原定花莲舫饰演大旦嫂子,李金顺饰演二旦弟妹,因二旦这个角色比较讨巧,花莲舫对此颇为不悦,竟临时称病未至,这可急坏了李金顺。李金顺无奈,情急之下,想起了刘翠霞。
《打狗劝夫》又名《德孝双全》《和睦家庭》,这是一出家庭伦理剧。说的是赵连弼、赵连芳兄弟分家,连弼因家穷,求助于弟弟连芳,但却被拒绝。弟媳桑氏看不过去,暗中周济其兄。桑氏为教育连芳,设计将自家的狗打死,着以衣帽,并假称无名尸体。连芳得知后大惊,求情赌友,赌友不但不帮忙,反而乘机讹诈,并告到官府。连芳无奈求其兄帮忙,连弼念手足之情,不计前嫌,连夜帮忙移走尸体。官府闻报勘验后,方知并非人命,实为一犬。真相大白后,兄弟二人和好如初。
李金顺平时对刘翠霞很疼爱,她让刘翠霞穿戴自己的行头和“头面”救场。本来,刘翠霞学艺就非常用心,每场戏都用心去模仿学习。这出《打狗劝夫》中的大旦角色,她早已烂熟于心。在场上,她用心去揣摩人物心理,凭借传神的做功和声情并茂的演唱,把大旦角色演得活灵活现,与李金顺饰演的二旦可谓相得益彰,很快就征服了场下的观众,现场气氛十分热烈。这场风波过去后,李金顺对翠霞更加关照,让她在戏班中出演二路旦角,如《珍珠衫》的平氏、《三节烈》的张秋莲,《杨三姐告状》的杨二姐等。不出一年,15岁的刘翠霞就开始担任主角演出正戏了。
李金顺出走东北后,刘翠霞利用原“金花玉班”的老班底,于1931年成立了著名的“山霞社”,并从此唱红了天津卫。
(天津市·武清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