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人刘髯公热心公益(图)

图为民国十八年(1929年)武清四十八村民举代表为刘髯公赠送匾额(选自笔者收藏的《新天津报十周年纪念专号》)
雍阳史话
署名:侯福志
上世纪30年代,由杨村七街人刘髯公创办的《新天津报》,一直以热心公益著称,受到广大读者的肯定。
《新天津报》于1924年9月10日创刊,地址在法租界海大道(今大沽北路)明星自行车商行内,该商行是刘髯公的商号。1928年报馆迁往法租界“马鬼子楼”(今延安影院旧址)。1932年,刘髯公购买了位于意租界大马路(今建国道)11号的一所大楼作为报馆。据《新天津报十周年纪念专号》载,起初,这家报纸不过是在当时颇为流行的四开小报,“日出一小张,每日能销四五千份”。由于它是一份平民化的报纸,且敢于为民请命,故受到天津乃至河北读者的欢迎,“每年逐渐增加,到了民国十四年(1925年),日销四万余份”。另据1934年出版的《天津市概要》一书载,除《新天津报》外,刘髯公还创办了其他3份小报,其中在1928年4月1日创办了《新天津画报》,1928年6月1日创办了《新天津晓报》,1932年9月1日又创办了《新天津晚报》。除上述4份报纸外,刘髯公还发行了《文艺报》(三日刊)、《新人月刊》等。另创办了新闻函授学校。报馆工作人员由最初的40余人,增加到了240余人。“直接赖以生活者三四百人,间接赖以吃饭者(如报贩)两三万人不止”。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新天津报》俨然成长为一家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报业集团。
提到《新天津报》所从事的公益事业。首先要说一说刘髯公为家乡修建涵闸的义举。关于这一点,笔者在《刘髯公义演修涵闸》一文中曾作了详细披露。另据乐寿撰写的《本报十年努力社会事业之一斑》(详见《新天津报十周年纪念专号》)一文载:“民国十八年(1929年)春,武清杨村(夹道洼及周边)四十八村久苦水患(指北运河洪水),本报社长刘髯公君发起在杨村(夹道庄)修筑泄水闸一道,因募款之艰难,遂有新明义务戏筹款之举。于是泄水闸得告厥成功。四十八村人民赠送匾额一方,文曰‘一方被德’。”
1931年,《新天津报》因“多言贾祸,被迫停刊,历时五十日之久”。各地分社及天津各分销处报贩在生计上发生困难。当时,“销售新天津早晚两报,足当每日生活费之半数。今一旦停刊无一人不感经济上之恐慌”。于是,“报贩工会联合会集合数千人,推举代表,向市党部请愿,恢复本刊,以维生计。又经各方面函电交驰,《新天津报》遂得照常营业”。报贩同仁为感谢刘髯公在处理停刊事件中的作为,特送匾额两方,一为“民众声音”,另一为“民意重伸”。
1933年,冀东一带发生战祸,各县难民数万人纷纷逃离战区,并在天津东局子一带滞留。“我社长(指刘髯公)不辞劳瘁,日日奔波,施食施药。又向各方募集巨款以资救济”。当时,“天津医药联合会会员诸公,发起施医施药之举。各大医士每日莅难民麕集之处,为之疗治疾病,本报为之宣传登载,以彰各医士之热心善举。而大医士,因之更加踊跃。难民之患疾者,得此救济,赖以全活”。事后,天津医药研究会赠“功同翊赞”匾额一方。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在津郊焚掠,大批农民逃难来津,在特二区一带(即今建国道民主戏院附近)露宿街头。刘髯公得知后,找到“仪品公司”(在意租界的一家房产公司)老板商量,请其拨几间空房用于安置难民。同时向天津富商卞白眉、常铸九、雍剑秋等募捐,以救济难民。此外,刘髯公还创办了两所小学,每所学校拥有学生80余人,这其中包括他在杨村七街所建立的回民小学。
刘髯公热心公益事业堪称善举,家乡人永远不会忘记。
(天津市·武清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