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飘着麦香的记忆

(2019-06-14 09:05:28)
标签:

文化

分类: 桑梓纪闻

飘着麦香的记忆(图)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原载2019年6月14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副刊,署名:
侯福志
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resfile/2019-06-14/20/p1_b.jpg
  回老家李各庄我似乎刚刚看到的麦地还是一片碧绿,眨眼再去,麦地里已是一片金黄,远处传来“咕咕”的鸟叫声,像是提醒我:该麦收了。
     
       记得小时候,我们村的麦地并不多。原因是,村里大多是沙土地,而且伴有大量的盐碱地块。沙土地适宜种植向日葵、山芋、玉米和高粱等作物,这类作物相对高产。麦子适合种在胶泥地上,且产量相对较低。正因为村里的麦地少,所以一年到头吃到白面的机会也很少。这种状况在堤南(指武清路南片的陈咀、石各庄、汊沽港一带)也比较普遍。1979年我上高中时,住了几个月的学校,每周末都回家,周一回学校时,堤北的同学从家里带来的干粮大都是白面饼或馒头,而我们堤南的学生带的却是棒子面饽饽和咸菜。
       尽管村里的麦地不多,但在麦收时节,中小学生照样要放两周的麦秋假,这期间除了到自留地割麦子外,主要是到生产队参加集体劳动。我上初中时,曾多次到村里的第三生产队割麦子。现在割麦子有联合收割机,而在三四十年前都是靠人工。我们每人手拿一把镰刀,割麦子时要用左手抓住麦秆的中部,抓得越多越好,镰刀则紧贴着地面,将麦秆割断。大家每人负责一个畦,并行前进,但很快就分出快慢,体力好的往往都在前面。割麦子是体力活儿,小孩子一般干到一半就累得不行,只得到沟边或树下找个凉快的地方歇一会儿。有时候,割麦子会有意外收获,麦子根部常有一种野鹌鹑(当地人称“窝哩儿”)搭的窝,偶尔窝里会有三四枚青灰色的蛋,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大家都会很兴奋。

 
       生产队有很多壮劳力,每个队的几片麦地,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被割完了。为了做到颗粒归仓,待所有麦子收割完毕,学校还要组织学生拾麦穗,这叫义务劳动或劳动锻炼。那时拾麦穗都是安排在早晨,天气不太热,同学们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从麦地边缘开始并行前进,走过的地方麦穗就会被拾得非常干净。一块几十亩的麦地,用不了一个小时就拾完了。拾完麦穗,同学们便仨一群俩一伙地结伴回家。

  之后,人们把所有割下来的麦子运到生产队的大场上准备打麦粒,大场就成了劳动的另一战场。打麦粒必须有平整硬实的场地,每到这时,生产队就会在队部的空地撒上“花秸”(用麦秸切成小段),然后洒上水,再用碌碡碾轧平整,我们管这个就叫“大场”。打麦粒时,要将麦子摊在大场上,然后用一根长绳牵着拉着碌碡的驴或牛,反复碾轧麦子。为了让驴或牛转圈时不发晕,人们就用一块黑布将其眼睛蒙上,这样它们就可以长时间劳作。

  打完麦粒后,麦秸被堆积在生产队场院的空地上,作为牲畜的备用饲料。麦垛周围经常有社员家养的鸡成群结队地去觅食,它们一边吃一边用爪子刨,麦垛底下都被刨成了一个个窝,有的母鸡还会在里面下蛋。一些顽皮的孩子常到麦垛附近去捡鸡蛋。那时,一个鸡蛋值5分钱,可以到合作社(小卖部)换一个生字本。

  麦秋正是各种飞虫活跃的时节,有一种尖头尖尾的蚂蚱,特别爱到麦垛附近活动,它们有时飞来飞去,有时落在树枝或麦垛上,孩子们看到后,就会从后面悄悄地把手伸过去,快接近它时,突然出手抓住其尾巴,这个小东西就成了“战利品”。到了晚上,各种飞虫在大场里“聚会”,孩子们经常用扫帚扑,一个晚上可以捕获很多的蚂蚱,拿回家当成猫的美餐。有一种身体为纯绿色的蝈蝈,可以拉长声叫唤,我们管它叫“叫唤咋子”,小时候经常到野地里捕捉它,然后放在小笼子里听它叫。还有一种类似于蝉的昆虫,但比蝉小,我们叫它“任任儿”,每到麦秋它们叫得最欢实,待它们落在杨树或柳树树干较低的地方,便可被轻而易举地捉住。有时我们还会到大场里抓一把麦粒,放在嘴里嚼成发黏的面团,然后捏一小团粘在柳枝头,再把柳枝绑在木棍或高粱秆上,这样可以粘到树上较高处的“任任儿”。

  麦秋是收获的季节,人们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喜悦的表情,特别是生产队把打下的麦粒分配给社员时,大家别提多高兴了。我家的麦粒很快被母亲磨成了面粉,用白面烙上几张大饼,再配上自制的黄瓜拌蒜,在院子里放上饭桌,一家人开心地享用难得的美食。

  几十年的时光眨眼间就过去了,这一幕幕的场景早已成为记忆,如今再看到故乡金黄的麦地,儿时的麦秋画面仿佛又浮现在了眼前……

  (天津市·武清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