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着麦香的记忆

标签:
文化 |
分类: 桑梓纪闻 |
飘着麦香的记忆(图)
![]() ![]() ![]() ![]() ![]() ![]() ![]() ![]() ![]() ![]() |
侯福志 |
|
|||
回老家李各庄我似乎刚刚看到的麦地还是一片碧绿,眨眼再去,麦地里已是一片金黄,远处传来“咕咕”的鸟叫声,像是提醒我:该麦收了。
之后,人们把所有割下来的麦子运到生产队的大场上准备打麦粒,大场就成了劳动的另一战场。打麦粒必须有平整硬实的场地,每到这时,生产队就会在队部的空地撒上“花秸”(用麦秸切成小段),然后洒上水,再用碌碡碾轧平整,我们管这个就叫“大场”。打麦粒时,要将麦子摊在大场上,然后用一根长绳牵着拉着碌碡的驴或牛,反复碾轧麦子。为了让驴或牛转圈时不发晕,人们就用一块黑布将其眼睛蒙上,这样它们就可以长时间劳作。 打完麦粒后,麦秸被堆积在生产队场院的空地上,作为牲畜的备用饲料。麦垛周围经常有社员家养的鸡成群结队地去觅食,它们一边吃一边用爪子刨,麦垛底下都被刨成了一个个窝,有的母鸡还会在里面下蛋。一些顽皮的孩子常到麦垛附近去捡鸡蛋。那时,一个鸡蛋值5分钱,可以到合作社(小卖部)换一个生字本。 麦秋正是各种飞虫活跃的时节,有一种尖头尖尾的蚂蚱,特别爱到麦垛附近活动,它们有时飞来飞去,有时落在树枝或麦垛上,孩子们看到后,就会从后面悄悄地把手伸过去,快接近它时,突然出手抓住其尾巴,这个小东西就成了“战利品”。到了晚上,各种飞虫在大场里“聚会”,孩子们经常用扫帚扑,一个晚上可以捕获很多的蚂蚱,拿回家当成猫的美餐。有一种身体为纯绿色的蝈蝈,可以拉长声叫唤,我们管它叫“叫唤咋子”,小时候经常到野地里捕捉它,然后放在小笼子里听它叫。还有一种类似于蝉的昆虫,但比蝉小,我们叫它“任任儿”,每到麦秋它们叫得最欢实,待它们落在杨树或柳树树干较低的地方,便可被轻而易举地捉住。有时我们还会到大场里抓一把麦粒,放在嘴里嚼成发黏的面团,然后捏一小团粘在柳枝头,再把柳枝绑在木棍或高粱秆上,这样可以粘到树上较高处的“任任儿”。 麦秋是收获的季节,人们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喜悦的表情,特别是生产队把打下的麦粒分配给社员时,大家别提多高兴了。我家的麦粒很快被母亲磨成了面粉,用白面烙上几张大饼,再配上自制的黄瓜拌蒜,在院子里放上饭桌,一家人开心地享用难得的美食。 几十年的时光眨眼间就过去了,这一幕幕的场景早已成为记忆,如今再看到故乡金黄的麦地,儿时的麦秋画面仿佛又浮现在了眼前…… (天津市·武清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