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家的小桥

(2019-06-08 17:52:08)
标签:

文化

分类: 桑梓纪闻
老家的小桥

原载2019年6月7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署名:侯福志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老家石各庄镇李各庄村只在村西头电车道有一座老桥,那是我曾经游玩儿的“胜地”。如今,老家的桥已经增加到9座,这些桥把这个古老的村庄与外部世界连接起来,很多人通过这些桥走出去,奔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老家西头有一条南北向的公路,名叫黄王公路(黄花店至王庆坨)。据说,这条路早在民国年间就有了,因为黄花店原来叫皇后店,所以这条路民国时期有个非常霸气的名字──皇王路。可能是因为百年前,这条路上就走汽车了(汽车当初也叫自动车),老家人习惯称之为电车道,却很少听人提到皇王路。

  电车道西侧是一条沟渠,可能是修公路时挖掘出来的,小时候我们管它叫“西头大沟”。后来,查资料方知,这条沟有个名字,叫永南送水渠,它把电车道以西的土地给隔开了。为了不影响日常耕作、经营,村里修了一座小桥,当时这座桥并没有名字,后来村里人叫它电车道桥,据说修建于1967年。那时,这座小桥还是一座砖拱桥,桥面是平的,桥面之下有一个用砖砌成的拱形通道(桥洞),两侧还有多个小的拱形通道。之后翻修了一次,2017年又重新翻修,桥洞变成了一个方孔。

  我上初中时,经常和小伙伴穿过电车道桥去西边田野打草、打菜,由于年幼体力有限,从家走三四里路到电车道,便感觉累了,就在这座小桥边停下来,或休息,或游戏,或看景。我们经常在桥旁阴凉处玩“摆方”“二人打虎”的游戏。夏天下暴雨时,桥洞会被淹没,整个沟渠漂满了杂草,浩浩荡荡的河水,夹杂着蛤蟆的叫声和草腥味,一直向南奔流,看到这番景象,少年的心往往被莫名地激荡起来,产生很多奇妙的幻想。因为沟渠里有草,水少的时候,我们常钻进桥洞里玩耍。夏天时,桥洞阴凉阴凉的,细细的水流自北而南流过,缓慢且安静。偶尔会看到白鲢鱼、麦穗鱼成群结队地准备经过,当它们发现有人时,会机警地观察着人的动态。当孩子们拿着木棍,准备“袭击”小鱼时,它们便立即返回到深水处或躲进水草里,若发现没有被威胁,就会迅速有序地通过,然后奔向宽阔的水面,游向远方。在孩子们的眼里,这些顽皮的小鱼,简直就是一个个小精灵。

  村南头有一条东西向的沟渠和公路,西起黄王公路,往东一直通到小王村西口,这条沟渠名叫“大寨渠”,公路叫小王村路,沟渠大概是1978年开挖的,挖出来的土堆积起来,成为公路的路基。那时我上初二,也参加了挖渠修路劳动。1979年前后,村里通了长途汽车,在村南西南庄路口设有一个小站,供李各庄、西南庄两村村民出行使用,票价很便宜,最早的时候是6毛钱,后来涨到了1块。再后来,国有长途车被私人汽车取代,从北京通州八里桥至天津有一趟汽车,每天上下午各一个来回,村民出行感觉方便很多。从村里走西南庄道去车站,必须穿过“大寨渠”,由于附近没有桥,一些人就用砖头和柴草在沟底临时搭建了一座“小桥”,行人可以从上面走到对岸,但因为沟坡太陡,自行车等车辆是过不去的。这种情况延续了四五年时间,直到1984年左右,村里修了一座横跨“大寨渠”的小桥,从此村民结束了走“砖草桥”的历史。

  除上述两座小桥之外,村里还有7座小桥,其中5座跨越四支渠。李各庄与梁各庄两村之间,有一条南北向沟渠,名为四支渠。小时候,我经常与小伙伴们到四支渠里洗澡,也常常在沟渠里逮蜻蜓、捉蛤蟆。四支渠最北边的是梁李路桥。村北街通往梁各庄的东西向小路,被称为梁李路,要跨越四支渠才能通到梁各庄。记忆里,原来好像有一个水泥涵洞,后来这条沟渠被拓宽,涵洞变成了小桥。四支渠上的其他4座小桥:最南部的是砖厂路桥,跨越“大寨渠”往南通往梅石路;中间是砖厂桥,由李各庄村最南部的东西向街道直通窑地;砖厂桥南北两侧各有一座无名桥,一座通往村里,一座通往附近的自行车厂。

  村里的另外两座桥分别为黄店道桥(位于村北黄店道、跨越一支渠)、青年渠桥(位于村西北青年渠、跨越永南送水渠)。据一位老同学讲,前者修建于2015年,后者修建于2016年。

  老家的小桥,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有着独特的韵致,既普通又壮观,每每回乡走在小桥上,望着不远处的村庄,内心都会不由地感叹──故乡好美!

  (天津市·武清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