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树屏笔下的运河帆影

1901年,漕运被朝廷下令停止,但天津境内大运河的水路运输并未终止,尤其是以三岔河口为中心的南、北运河仍发挥着水陆要冲的重要作用。笔者曾在胡树屏所著的《小隐诗草》中,读到了不少描绘民国时期运河的诗作,为今人了解90多年前的运河景象提供了形象化史料。
胡树屏(1850—1927年),名维域,著名儒商、诗人,天津元隆绸缎庄创始人之一。天津城南诗社成员,有《小隐诗草》存世,另曾出资襄助《城南诗社集》出版。“家世创垂衣食足,诗书继绪子孙贤。”是他一生及家风的真实写照。
据成贤书《小隐诗草.序》一文载,“树屛先生,生长诗书之族,自幼好学,值鼎革之际(指辛亥革命),独临水(北运河窑洼)择地,建层楼,植小亭,种树数行,栽花数畦,养鱼数尾,具有天然自得之趣。旁置一室,列文籍,陈笔砚,时时吟哦其间。偶尔豋高凭栏,仰邀星月之光辉,远望楼阁之参差,俯视帆樯之往来,兴之所至,佳句得焉。”1922年,“予行年七十三岁,在家养疴,数月缠绵,竟日无所聊赖,幸数年前,聘西席焕翁成夫子,学问纯粹,屡屡教予作诗,因之得有寸进。每日作成数首,不但无伤于体,反觉有畅于怀,由是视为乐事。”在不到8个月的时间,累计作诗500余首。这些诗作被辑录在《小隐诗草》中,于1923年刊行。
在《小隐诗草》中,有作者儿时的美好记忆,有中元节(鬼节)携妻儿老小祭奠家慈的温馨画面,以及“我生七十气方长,忧患频仍两鬓霜”的感叹。此外,还有不少描绘北运河两岸景色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如《观北河潮》一诗:“涨潮逆流波及岸,白云片片向空横。春寒花木迟迟发,雨润田畴处处耕。一渡莲舟南北过,数帆鱼艇往来行。鸭群浮水惊飞散,远听天涯雁有声。”北河,即北运河,作者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津沽运河春色图:潮汐、白云、莲舟、鱼艇、野鸭、大雁,构成了一曲和谐的乐章。再如《暮秋河畔晚眺》一诗:“欵(kun)乃一声河岸阔,数帆顺水自然行。轻舟早过随风急,重货迟留野渡横。夕照晴空楼阁壮,落鸿翔舞苇芦盈。半轮新月磨镰洁,草木黄飞淡不情。”北运河水自丁自沽进入市区后,继续由北往南流,在今大红桥处与子牙河汇流,穿过窑洼一带河段至三岔河口,再与南运河水一同汇入海河。在作者笔下,秋天的北运河上,帆船顺着水势往三岔口方向行进,而在河岸的码头上,则停靠着载重的货船,在一动一静中,彰显了津门水乡特色和城市的活力。如果说,春、秋两季是水运最繁忙的季节,那么到了冬天,北运河两岸则是一派萧条。作者的《望隔岸木厂》便描绘了对岸三条石一侧仓库码头的景象:“隔河木厂木颇稠,叠叠重重满岸留。水冻接连皆是料,滩余远近并无舟。风寒巡夜何曾歇,霜冷临冰不少休。辛苦只因糊口计,安能饱食暖皮裘。”他在《隔河木厂再赋》一诗中进一步描绘道:“南岸良材列柏松,层层堆累度隆冬。人稀船尽喧哗寂,渡远波平惨淡容。佳料真能排数里,高楼仅可起千重。夜深更鼓相连响,巡守殷勤不懒慵。”河岸堆满了木料,重重叠叠、密密麻麻,看护的工人为了生计,必须巡夜值守,但即是这样辛苦,也未必能够饱食暖裘,这或许就是那个年代劳动者生活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