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运河沿岸“官屯”村的由来

(2019-04-07 19:20:55)
标签:

文化

分类: 天津人文
运河沿岸“官屯”村的由来
津沽运河往事之八

原载2019年3月30日《今晚报》“天津卫”专版

                           署名:侯福志

翻阅天津地图,笔者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天津大运河沿岸分布着一些以“官屯”命名的村镇。其中,北运河有5个,均位于武清区,包括大良镇的所属的富官屯,南蔡村镇所属的卞官屯、郭官屯、聂官屯,徐官屯街所属的徐官屯。南运河有11个,均分布于静海区,包括陈官屯镇所属的陈官屯、吕官屯、张官屯、王官屯、高官屯,唐官屯镇所属的唐官屯、只官屯、赵官屯、靳官屯、梁官屯、夏官屯。

除天津的官屯村外,与静海区毗邻的青县、沧县及沧州市同样在大运河沿岸分布着不少”官屯“村。其中,青县有范官屯、代官屯、孙官屯、耿官屯、曾官屯、陆官屯,沧县有周官屯、冯官屯、宋官屯、沙官屯、梅官屯、殷官屯、薜官屯、姚官屯、吴官屯、顾官屯,沧州市(新华区)有赵官屯、宋官屯、荣官屯。

查《武清县地名志》《静海县地名志》得知,上述这些”官屯“村均与明朝的“官屯”制度有关,并以官屯主官的姓氏得名。

笔者在《<明实录>天津史料汇编(上卷)》,发现了有关“官屯”的记载,这或可以为上述结论提供佐证。 

如在洪武四年(1371年)六月,“(徐)达又以沙漠遗民三万二千八百六十户屯田北平府管内之地,凡置屯二百五十四,开田一千四十三顷......武清县一十五屯,二千三十一户。”

再如,明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九月,“命都督陈用、孙岳、陈贤移山西行都司所属诸卫官军于北平之地设卫移屯种......定边卫于通州。”当时今武清区范围属通州管辖。

明宣德四年(1429年)五月(丙辰),“行在兵科给事中戴弁奏:自山海至蓟州,守官万人,列营二十二所,操练之外无他差遣,若稍屯种,亦可实边。请取勘各营附近荒田,斟酌分给,且屯且守,实为两便。上嘉纳之,命行在户部同兵部各遣官,与都督陈景先经理。”

根据上述资料,自大明朝建立不久即开始实行屯田制度,其中洪武年、宣德年均有资料记载,并涉及武清、静海等地。由于大运河是主要运输通道,加之运河沿岸存大大片开开垦的荒地,所以,大批官兵在大运河两岸屯田,实行亦兵亦农制度,这些“兵团”落户成村后,便形成了所谓的“官屯”村。史上所称“燕王扫北”,虽也需要开荒种田,但它主要还是一种移民制度,与所谓官屯、兵屯(军屯)制度并不是一码事。

有意思的是,静海唐官屯镇所属的英官屯村,表面上看也是一个“官屯”村,但查阅《静海县地名志》得知,该村系清代程氏佃户村,时称小东庄,光绪年间改称永丰屯,后因谐音演化为英官屯。可见,英官屯虽然也在运河沿岸,但它的形成具有特殊性与前述的官屯制度并无关联,切不可望文生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