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没有电视,也没有手机,不像现在可以上网和刷微信。所以,过年的风景与现在迥异。
上世纪70年代,一到年三十,父亲、母亲都会起得很早,他们有做不完的事儿,父亲习惯于一边哼着小曲,一边扫院子。在父母的脚步声中,我们的美梦也被惊醒。我一骨碌爬起来,穿好衣服就开始了新的一天。先是帮妈妈做饭。在记忆中,年三十的早餐是最好吃的,原因是母亲都要烙肉饼。母亲做肉饼是最好吃的,所用原料通常是用前几天准备的燻猪肉和大葱、生姜混在一起,烙的时候要放大油(猪油),出锅时又脆又嫩,松软可口。吃上肉饼才叫过年,这是我对年味儿的理解。
吃过早饭,我会和小伙伴们去玩,那个时候农村儿童玩的游戏比较多,如下军棋、打扑克、打尜、弹球、滑冰车等。记得小时候,这些活动都有固定地点:下军棋在村西头的荆焕庭家,打扑克是在东院的二娘家,弹球的地点比较多,侯福长家、李会千家,都是我们聚会之所。打尜通常就在大街上,这是一种群体运动,可以接力打,非常受孩子们的欢迎。滑冰车是每年冬天必玩的活动,那个时候村里的大坑比较多,水也比较多,所以玩的地方相对较多,而现在村里的大坑几乎都被村民填上盖房子了。我们常去的是阎记坑、大光坑、长条坑、张记坑、沙土板和二娘家东面的大苇坑。
改革开放后,村里出现了评戏班和高翘会,有很多孩子被这些活动吸引过去,平常没事在空地上踩高跷,人们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三十这一天的上午很快就过去了,正在玩的兴头上,孩子们被父母们叫了回去吃中午饭。记忆的中午饭是猪肉炖粉条。宽粉条都是山芋粉,猪肉都是用桂皮炖的,所以吃起来味道非常鲜美,多少年后我仍然怀念猪肉粉条的味道,只可惜现在吃什么都不香了。下午继续着我们的游戏活动,但待日落西山,心里开始有一种失落感,年三十就这样快要溜走了。到了晚上,我们还有一种活动,就是“烤百病”。这是一种民间习俗,孩子们聚到一起,来到村西头大野地里去烧笤帚疙瘩。因为这一烤百病全消,图得一年的吉利。
女孩子们过年也独具特色。那个时候没有口红,爱美的女孩子,就用红纸含在嘴唇上,红粉落在嘴唇上就变成了口红。说也奇怪,女孩子们只要嘴唇上涂上红色,立即春风满面,仪态万方。记得初一串村拜年的时候,小男孩们都要随着大人串门,而女孩子们则足不出户,这样男孩子们就可以欣赏到各家各户的女孩子,私下里也会议论谁家的女孩长得漂亮。很多时候,爱情就是在这种环境下生根发芽。记得那时候村里有很多坏小子们,经常与女孩子们约会,后来果然有几对成为夫妻。
如今,在李各庄,传统的过年风俗仍然保留了一些,但时尚元素已经占据主导地位,看微信抢红包,成为春节最有吸引力的活动,小时候过年的情景只能留在记忆里了。